外的成语(共252个)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成语解释:眼红:激怒的样子。
仇敌碰在一起,彼此更加激怒。成语出处:赖传珠《模范红五团的新荣誉》:“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恩人相见,分外眼青
成语解释:分外:格外;眼青:亲热。
形容恩人见面,格外亲热。成语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尝言恩人相见,分外眼青。姚氏一见知心人,回瞋作喜。”
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成语解释:须:应当。
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成语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0回:“正是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公子听得仔细,即心中转道:‘奇怪,难道他主仆多是女人?’”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成语解释:须:应当。
指秘密的言谈也可能泄漏。成语出处:元・孟德耀《举案齐眉》第二折:“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小贱人无理,瞒着老夫,引着梅香去书房中看梁鸿去了。”
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成语解释:魂:灵魂;魄: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
形容惊恐到了极点或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梁中书看了,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成语解释:怨女:到了出嫁年龄而未嫁的女子;旷夫:成年而未娶妻的男子。
指人们都能找到配偶,成家立业。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成语解释:阋:争吵;墙:门屏;御:抵御。
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0回:“兄弟阋墙,外御其侮。蜗角纷争,惟利是务。”
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成语解释:举:推荐。
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成语解释:阋:争吵;墙:门屏。
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概莫能外
成语解释:一概不能除外。指都在所指范围之内。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域传》:“庄周蜗角之论,尚未足以概莫能外。”
法外施恩
成语解释:施:施行,给予。
超越法律而给予恩惠。指宽大处理,免施刑罚。成语出处: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鳌拜》:“仍照皇祖所降谕旨,给予一等男爵,世袭罔替,已足以示国家法外施恩,旧勋之意矣。”
付诸度外
成语解释:度外:心意计度之外。
放在考虑之外,形容不计安危、成败的行为。成语出处: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章:“自身生死且尚付诸度外,毁誉更不计及也。”
决胜于千里之外
成语解释: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方外之人
成语解释:方外:世外。
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成语出处:庄周《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昂头天外
成语解释:昂:抬起。
抬起头望着天边。形容态度傲慢或做事脱离实际。成语出处: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他们昂头天外,评论之后,不知那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