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的成语(共101个)
- 本本源源- 成语解释:本本:根本;源源:源头。 
 多指事物的根源和本相。-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从头至尾,抹角转弯,本本源源,滔滔汩汩的,告诉母亲一遍。” 
- 拔本塞源- 成语解释:本:根本,根源。 
 拔起树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从根本上打主意。- 成语出处:《晋书・慕容垂载记》:“将军欲裂冠毁冕,拔本塞源者,自可任将军兵势,何复多云。” 
- 左右逢源- 成语解释:到处都能碰到取之不尽的源泉。比喻做事、写作得心应手;应付自如。 -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正本清源- 成语解释:正本:从根本上整顿;清源:从起源上整理。 
 指从根本上整顿清理;彻底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晋书・武帝纪》:“思与天下式明王度,正本清源,于置胤树嫡,非所先务。” 
- 溯流求源- 成语解释:同“溯流穷源”。 - 成语出处:《元史・隐逸传・杜瑛》:“夫善始者未必善终,今不能溯流求源,明法正俗,育材兴化。” 
- 开源节流- 成语解释:开源:开辟水源;节流:节制水流。 
 开辟收入的新来源;节制支出;减少消耗。比喻增收节支。- 成语出处:荀况《荀子・富国》:“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 
- 源清流洁- 成语解释: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原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好,在下面的人也好。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 成语出处:先秦・荀况《荀子・君道》:“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 世外桃源- 成语解释: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世外桃源是一个人间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词,相当于西方的极乐世界或者天堂。千百年来,完美主义者无不苦苦追寻、刻意营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 成语出处:清・孔尚任《桃花扇》:“且喜已到松凤阁,这是俺的世外桃源。” 
- 源远流长- 成语解释:源:源头;流:水的流程。 
 河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 讨流溯源- 成语解释:谓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 - 成语出处:清・王韬《蘅花馆诗录》自序:“余自少读诗,自古作者以逮本朝诸大家,皆欲讨流溯源,穷其旨趣,久之,益知作诗之难。” 
- 饮水思源- 成语解释:喝水时想到水源。比喻不忘本。 - 成语出处:北周 庾信《征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 源清流清- 成语解释: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自然就清。比喻因果相连,事物的本原好,其发展和结局也就好;或领导贤明,其下属也廉洁。源,也作原。亦作“源清流洁”、“源清流净”。 -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君道》:“故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源也。君子者,治之源也。官人守数,君子养源,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 沿波讨源- 成语解释:沿波:顺着水流;讨源:探索源头。 
 循着水流寻找源头。原比喻作文时由次要的写到主要的,最后点出主题。后比喻探讨事物的本末。- 成语出处:晋・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 穷源竟委- 成语解释:穷、竟:彻底推求;源:水流的源头;委:水的下流。 
 比喻彻底搞清楚事情的始末。- 成语出处:《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成语解释:源:水源;本:树根。 
 没有源头的水,没有根的树。比喻没有基础的事物。-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