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3. 罪的成语

罪的成语(共149个)

  • 引慝

    fù zuì yǐn tè

    成语解释:谓引咎自责。

    成语出处:《书・大禹谟》:“[舜]负罪引慝,祇载见瞽螋。”蔡沈集传:“负罪,自负其罪,不敢以为父母之罪;引慝,自引其慝,不敢以为父母之慝也。”

  • 祸首

    huò shǒu zuì kuí

    成语解释:首:头目;魁:首领。
    犯罪作恶的首罪者。

    成语出处:明・郑若庸《玉玦记・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 死要面子活受

    sǐ yào miàn zǐ huó shòu zuì

    成语解释:指因爱面子而遭受痛苦。

    成语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阿巧姐却是有点如俗语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记三家出张,颇以为苦。”

  • 进不求名,退不避

    jìn bù qiú míng , bì bù bì zuì

    成语解释:名:功名。
    罪:罪责。
    指应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从大局出发,不应考虑个人的功名、得失。

    成语出处:《孙子・地形篇》: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

    wáng zǐ fàn fǎ , yǔ shù mín tóng zuì

    成语解释:王子:借指有权势的人;庶民:平民百姓。
    有权势的人犯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六十七回:众人都说哪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吧?

  •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

    wáng zǐ fàn fǎ yǔ shù mín tóng zuì
  • 功首

    gōng shǒu zuì kuí

    成语解释:魁:为首的。
    功最高,罪最重。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朱熹注:“有功者,未有大于五霸;有过者,亦未有大于五霸,故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

  • 不容死

    zuì bù róng sǐ

    成语解释:罪恶极大,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离娄》:“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 徙善远

    xǐ shàn yuǎn zuì

    成语解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 怀璧为

    huái bì wéi zuì

    成语解释:璧:宝玉。
    身藏宝玉,因此获罪。比喻有才能而遭忌妒、迫害。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华歆传》:“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

  • 应万死

    zuì yīng wàn sǐ

    成语解释:形容罪恶极大。

    成语出处:《晋书・苻坚载记下》:“弟冲不识义方,孤背国恩,臣罪应万死。”

  • 合万死

    zuì hé wàn sǐ

    成语解释:万死:死一万次。
    形容罪恶极大。

    成语出处:《魏书・房法寿传》:“臣既小人,备荷驱使,缘百口在南,致拒皇略,罪合万死。”

  • 无形之

    wú xíng zhī zuì

    成语解释:犹言莫须有之罪。

    成语出处:唐・魏征《隋书・炀帝纪》:“绩著经纶,或恶其直道,或忿其正议,求其无形之罪,加以刎颈之诛。”

  • 原情定

    yuán qíng dìng zuì

    成语解释:追究他心里的动机来确定有无罪过或罪过轻重。

    成语出处:《旧唐书・王玙传》:罔上害人,左道乱政,原情定罪,非杀而何!

  • 恶如山

    zuì è rú shān

    成语解释:形容罪恶多而重。

    成语出处:北宋《新唐书・吉项传》:“俊臣诬杀忠良,罪恶如山,国蟊贼也,尚何惜?”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