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3. 地的成语

地的成语(共703个)

  • 天知

    tiān zhī dì zhī

    成语解释:天知道,地知道。指人人都知道。亦指只有天知道,地知道,没有别人知道。

    成语出处:元・杨梓《敬德不服老》第三折:“你须知咱名讳,尽忠心天知地知。”

  • 天大

    tiān dà dì dà

    成语解释:形容极大。

    成语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 冰天雪

    bīng tiān xuě dì

    成语解释:冰雪漫天盖地。形容非常寒冷的景象。

    成语出处:清・蒋士铨《鸡毛房》诗:“冰天雪地风如虎,裸而泣者无栖所。”

  • 无银三百两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成语解释: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因手法拙劣;反而彻底暴露。

    成语出处: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 强龙不压头蛇

    qiáng lóng bù yā dì tóu shé

    成语解释:比喻实力强大者也难对付当地的势力。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5回:“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让我远乡之僧--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

  • 死无葬身之

    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dì

    成语解释: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

    成语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天那,可怜害俺一家,死无葬身之地也。”

  • 不毛之

    bù máo zhī dì

    成语解释:毛:地面上生长的谷物、草木。
    原指不种五谷的地方。后指最荒凉、贫瘠或没有被开垦的地方。也作“不发之地”。

    成语出处:战国・公羊高《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赐)之不毛之地。”

  • 别有天

    bié yǒu tiān dì

    成语解释:天地:风格或境界。
    另外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等引人入胜。

    成语出处:唐・李白诗《答山中人》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 不留余

    bù liú yú dì

    成语解释:说话、办事走极端;没有可以回旋的余地。

    成语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11卷:“此狐眼光如镜,然词锋太利,未免不留余地矣。”

  • 摇山

    bá dì yáo shān

    成语解释: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极大。

    成语出处:明・郭勋《英烈传》第49回:“乌龙镇上驻不得赤龙舟,搅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摇山。”

  • 留有余

    liú yǒu yú dì

    成语解释:说话办事不走极端;留有回旋和变通的余地。

    成语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68章:“他们显然具有‘化大事为小事’的用心,为下一步‘打退堂鼓’留有余地。”

  • 方寸

    fāng cùn dì

    成语解释:原指很小的地方,借指心。

    成语出处: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六卷:“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

  • guā dì pí

    成语解释:比喻贪官污吏千方百计地搜刮人民的财产。

    成语出处:北宋《新唐书・程日华传》:“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 十八层

    shí bā céng dì yù

    成语解释:层:重。
    地狱: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
    迷信认为人在生时为非作恶,死后进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比喻悲惨的报应。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我赖了你的,我堕十八层地狱。”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层地狱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 英雄无用武之

    yīng xióng wú yòng wǔ zhī dì

    成语解释:比喻有才能却没地方或机会施展。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