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的成语(共703个)
出人头地
成语解释:原意是让这个人高出一头。后形容超过一般人或高人一等。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地大物博
成语解释:地域辽阔;物产丰富。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又因江南地大物博,差使很多,大非别省可比。”
画地为牢
成语解释:牢:牢狱。
在地上画圈;囚人于内;作为牢狱。后喻指仅在一定的小范围内活动。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设身处地
成语解释:设:假设;处: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
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成语出处:宋・朱熹《礼记・中庸》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天覆地载
成语解释:覆:盖;载:承受。
象天覆盖万物,地承受一切一样。比喻范围极广大。也比喻恩泽深厚。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就地取材
成语解释:就在原地寻取所需要的材料。
成语出处:《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唐・孔颖达疏《十字注疏》:“条其桑而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
天高地厚
成语解释: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脊。”
天成地平
成语解释:成:成功;平:治平。
原指禹治水成功而使天之生物得以有成。后常比喻一切安排妥帖。成语出处:《尚书・大禹谟》:“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工。'《左传・文公十八年》:“舜臣尧,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地平天成。”
地主之谊
成语解释:即招待外地来的客人;当地主人应尽的义务。地主:当地的主人。
谊:情谊。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
天经地义
成语解释:经:道;原则;义:正理。
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比喻理所当然;不可置疑。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肝脑涂地
成语解释:肝胆脑浆溅了一地。形容惨死。也形容竭尽忠诚;任何牺牲都在所不惜。涂:抹。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大战十七,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
立锥之地
成语解释:立锥:插锥子。
指插锥子的地方。比喻能容身的极小的地方。也作“置锥之地。”。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
地广人稀
成语解释:地域广阔;人烟稀少。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习俗颇殊,地广民稀。”
山崩地裂
成语解释:山崩塌;地开裂。多为地震所引起。原用来指灾难性的巨大事变。后比喻声势之大;变化剧然。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灾,震惊朕师。”
山摇地动
成语解释:山和地都在动摇。形容声势或力量的巨大。
成语出处:《宋书・五行志五》:“大明六年七月甲申,地震,有声自河北来,鲁郡山摇地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