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的成语(共142个)
每事问
成语解释:每件事都要询问。指凡事都要作进一步的调查。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所答非所问
成语解释: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若要好,问三老
成语解释:如果想办好事情,就要先请教几位有经验的老人。
成语出处:明・康海《中山狼》第三折:常言道:若要好,问三老。俺与您去寻着三个老的问他,道是该吃也不该吃。
善问者如攻坚木
成语解释:形容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
成语出处:《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庑其易者,后其节目。
耕当问奴,织当访婢
成语解释:耕:耕田种地;奴:男仆;织:纺织;访:询问;婢:女仆。
耕田的事情要问奴,纺织的事情要问婢。比喻办事应该向内行请教。成语出处:《宋书・沈庆之传》:治国如治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今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谋之,事何由济?
切问近思
成语解释:切:恳切;近思:想当前的问题。
恳切地问询,多考虑当前的问题。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问安视膳
成语解释:每日必问安,每餐必在左。指古代诸侯、王室子弟侍奉父母的孝礼。
成语出处:《礼记・文王世子》:“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食下,问所膳。”
记问之学
成语解释: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入境问禁
成语解释:境:国境;禁:禁止,指法令或习俗所不欢物事项。
进入一个国家或地区,先要问清楚那里有什么禁令。成语出处:《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问俗问禁
成语解释:问:打听;俗:风俗;禁:禁忌。
询问风俗和禁忌。成语出处:《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学问思辨
成语解释:学习,追究,思考,分辨。指做学问要学习、探究、思考、分辨。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执经问难
成语解释:手捧经书,质疑问难。后多指弟子从师受业。
成语出处:《后汉书・儒林传序》:“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寻根问蒂
成语解释:追求根底。一般指追问一件事的原由。
成语出处:元《宋史・赵逵传》: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与当代名人钜公出处大节,根穷底究,尚友其人。
问鼎轻重
成语解释: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蜚蓬之问
成语解释:蜚:通“飞”;蓬:蓬草。
比喻无根据的传闻。成语出处: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解》:“蜚蓬之问,明主不听也。无度之言,明主不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