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3. 五的成语

五的成语(共247个)

  • 不为斗米折腰

    bù wèi wǔ dǒu mǐ zhé yāo

    成语解释: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下拜,弯腰行礼。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

    成语出处:《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十步笑百步

    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成语解释: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二百

    èr bǎi wǔ

    成语解释: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3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 伸手不见

    shēn shǒu bù jiàn wǔ zhǐ

    成语解释:形容光线非常暗,看不见四周围的事物。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4卷:“只听得一阵风过处,天昏地黑,鬼哭神嚎,眼前伸手不见五指,一时晕倒了。”

  • 麻雀虽小,脏俱全

    má què suī xiǎo , wǔ zàng jù quán

    成语解释: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成语出处:钱钟书《围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当然应有尽有,就是不大牢。”

  • 躲过初一,躲不过十

    duǒ guò chū yī , duǒ bù guò shí wǔ

    成语解释:指躲避一时,但终究不能根本逃避。

    成语出处:马烽《吕梁英雄传》第51回:“以后找机会再抓吧!躲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将来总有抓住他的机会哩!”

  • 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shí wǔ gè diào tǒng dǎ shuǐ , qī shàng bā xià

    成语解释:比喻心情不安。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6回:“那胡正卿心头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暗暗地寻思道:‘既是好意请我们吃酒,如何这般相待,不许人动身?’”

  • 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

    shí wǔ gè diào tǒng dǎ shuǐ , qī shàng bā luò

    成语解释:落:下降。
    比喻心情不安。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4卷:“自实心里好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似的,身子好像墽盘上蚂蚁,一霎也站脚不住。”

  • 之尊

    jiǔ wǔ zhī zūn

    成语解释:九五:指帝位。
    旧指帝王的尊位。

    成语出处:《周易・干》:“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 体投地

    wǔ tǐ tóu dì

    成语解释:五体:头和四肢;投地:着地。
    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原为古代印度最恭敬的一种致敬仪式。后比喻心悦诚服或敬佩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唐・姚思廉《梁书・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 拔十得

    bá shí dé wǔ

    成语解释: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

    成语出处:北宋《新唐书・张九龄传》:“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

  • 子登科

    wǔ zǐ dēng kē

    成语解释: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

    成语出处:元《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 一目

    yī mù wǔ háng

    成语解释:犹一目十行。

    成语出处:《辽史・杨遵勖传》:“天下之事,丛于枢府,簿书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判决如流。”

  • 目迷

    mù mí wǔ sè

    成语解释: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
    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

    成语出处:先秦・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学富

    xué fù wǔ chē

    成语解释:学问很多;有五车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富:丰富;五车:指五车书;形容书很多。

    成语出处:战国・庄子《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