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3. 五的成语

五的成语(共247个)

  • 三山

    sān shān wǔ yuè

    成语解释:泛指名山;也指各地。

    成语出处:清・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 里雾中

    wǔ lǐ wù zhōng

    成语解释: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 色缤纷

    wǔ sè bīn fēn

    成语解释: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

    成语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3回:“连日把书房改做了帐房……铺设得五色缤纷。”

  • 方杂处

    wǔ fāng zá chǔ

    成语解释:五方:东南西北中,泛指各处;处:住。
    形容大城市的居民,从什么地方来的人都有。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

  • 方杂厝

    wǔ fāng zá cuò

    成语解释:谓各地方的人杂居一处。形容居民复杂。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

  • 劳七伤

    wǔ láo qī shāng

    成语解释: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

    成语出处: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糊突虫云:'我会医五劳七伤。'”

  • 三纲

    sān gāng wǔ cháng

    成语解释:指我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 、智、信。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 三下除二

    sān xià wǔ chú èr

    成语解释:珠算口诀。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偶然在家闲一刻,便见他姊妹两个‘三下五除二’的不离手,‘五亩七分半’的不离口。”

  • 脏六腑

    wǔ zàng liù fǔ

    成语解释: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
    人体内的各种器官。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成语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每坐常闭目内视,存见五脏六腑,久久自得,分明了了。”

  • 三令

    sān lìng wǔ shēn

    成语解释: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令:命令。
    申:说明。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 谷丰登

    wǔ gǔ fēng dēng

    成语解释:五谷:指稻、黍(小米)、稷(高梁)、麦、菽(豆)泛指粮食作物;丰登:丰收上场打晒。
    形容农业丰收年景。

    成语出处:《六韬・龙韬・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 马分尸

    wǔ mǎ fēn shī

    成语解释: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匹马分裂人的头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成语出处:王西彦《老太婆伯伯》:“汪精卫私通外国却饶放不得,抓到时应该千刀万剐,五马分尸。”

  • 十十

    shí shí wǔ wǔ

    成语解释:①谓十个一群,五个一组。形容错乱不齐。②谓每十里五里。

    成语出处:《乐府诗集・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十十五五,罗列成行。”

  • 三三

    sān sān wǔ wǔ

    成语解释:三个一群,五个一伙。

    成语出处:唐・李白《采莲曲》:“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 人六

    rén wǔ rén liù

    成语解释:装模作样,假正经。

    成语出处:王朔《枉然不供》:“别看那小子装得五讲四美、人五人六的样儿,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背着人嘴脏着呢。”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