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的成语(共455个)
- 同甘共苦- 成语解释:共同享受幸福;共同承担苦难。比喻同欢乐;共患难。甘:甜;苦:苦难。 -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一》:“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 同日而语- 成语解释:指两人或两件事放在同一时间里来讨论。意即相提并论;同等看待。语:谈论。 -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 迥乎不同- 成语解释:见“迥然不同”。 -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回:“我们所弹的曲子,一人弹与两人弹,迥乎不同。” 
- 一口同声- 成语解释:犹一口同音。 - 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 小异大同- 成语解释:小部分不同,大部分相同。 -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文心雕龙・檄移》:“意用小异而体义大同,与檄参伍,故不重论也。” 
- 普天同庆- 成语解释:普:普遍;天:天下;庆:庆贺。 
 普天下共同庆祝。-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皇子诞育,普天同庆,臣无勋焉,百猥颁厚赉。” 
- 恩同再造- 成语解释:再造:再生。 
 使人再生的恩惠。比喻恩情极大,象救了自己的性命一样。-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25回:“倘出此关,不啻恩同再造。将来如有出头之日,莫非伯伯所赐了。” 
- 泾渭同流- 成语解释:泾渭:泾水、渭水。 
 比喻是非、好坏不分。- 成语出处:唐・王勃《上刘右相书》:“夫岂知世终异数,泾渭同流。” 
- 恩同父母- 成语解释:恩:恩惠;同:如同。 
 待人的好处、恩惠之大如同父母一样。-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为张著作谢父官表》:“伏惟神皇陛下,恩同父母,矜照恳诚,信其赤心,实有馨竭。” 
- 异口同辞- 成语解释:异:不同。 
 大家说得都一样。形容人们的说法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唐・陈子昂《为乔补阙论突厥表》:“臣具委细问其啧北事,皆异口同辞。” 
- 非同小可- 成语解释:小可:寻常;一般。 
 不同于一般的小事。形容事情重要或情况严重;不可忽视。也指人的学问、本领不同寻常。-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魔合罗》第三折:“人命事关天关地,非同小可!” 
- 感同身受- 成语解释:感:感激;身:亲身。 
 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 成语出处:《艺风堂友朋书札》:“小方壶主人承招致,俾不至有臣朔之饥,感同身受。” 
- 公诸同好- 成语解释:公:公开;诸:“之于”的合音;同好:爱好相同的人。 
 拿出自己喜爱的东西同爱好相同的人一起欣赏。- 成语出处:三国・魏 曹植《与杨德祖书》:“定仁义之度,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于名山,将以传之于同好。” 
- 行同狗彘- 成语解释:旧时指人无耻,行为和猪狗一样。 - 成语出处:汉・贾谊《治安策》:“故此一豫让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节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 求大同,存小异- 成语解释:在大的、主要的方面取得一致,而对某些小的、次要的问题可以各自保留不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