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在中间组哪些词
1 . 鼻亭山
1.古山名。在今湖南道县。
2 . 鼻亭神
1.舜封象于鼻亭,后人立象祠称鼻亭神。唐元和中道州刺史薛伯高毁之。 2.指舜弟象。
3 . 昌亭旅食
寄食南昌亭长处。借指寄人篱下。
4 . 昌亭之客
下乡(属江苏省淮阴市)南昌亭长的食客。原指汉淮阴侯韩信。后以借指怀才未遇而暂寄人篱下者。
5 . 撮角亭子
1.四檐有尖角而上翘的亭子。
6 . 方亭侯
1.棋盘的别名。
7 . 宫亭湖
1.古彭蠡湖的别称。因湖旁庐山下有宫亭庙而得名。
8 . 高亭大榭
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指园林中供休息和四周景观的高大建筑物。
9 . 歌风亭长
1.指汉高祖刘邦。邦曾为泗水亭长﹐又作过《大风歌》﹐故称。
10 . 华亭鹤
1.同"华亭鹤唳"。
11 . 华亭鹤唳
华亭谷的鹤叫声。指遇害者生前所恋之景物,有伤痛惋惜之意。
12 . 江亭怨
1.词牌名。又名《荆州亭》﹑《清平乐令》。双调。前﹑后片各四句,共四十六字。前﹑后片逢第一﹑二﹑四句押韵,均用仄声韵。
13 . 居亭主
1.即居停主人。
14 . 敬亭山
1.山名。在安徽省宣州市北。一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山上有敬亭,相传为南朝齐谢朓赋诗之所,山以此名。山高数百丈,千岩万壑,为近郊名胜。唐李白有《独坐敬亭山》诗。参阅《清一统志。安徽.宁国府一》。
15 . 柯亭笛
1.传为汉蔡邕用柯亭竹所制的笛子。后泛指美笛。也比喻良才。
16 . 柯亭竹
1.柯亭为椽之竹。汉蔡邕取以制笛。后借指美笛或比喻良才。南朝梁武帝《咏笛》:"柯亭有奇竹,含情复抑扬。"
17 . 乐亭调
1.见"乐亭大鼓"。
18 . 乐亭大鼓
1.又名乐亭调。曲艺的一种。清中叶起源于乐亭县(今属河北省)。表演者左手击铁板,右手击鼓,另一人以三弦伴奏﹑以唱为主,有时插入说白。后来因流行地区不同而分成两派:一派以唐山农村为中心,也叫唐山大鼓,有说有唱,小段,长篇并重,一派流行于北京天津,也叫铁板大鼓,只唱不说,专演短篇。
19 . 兰亭春
1.宋代官酿酒名。
20 . 兰亭帖
1.又称《禊帖》﹑《兰亭集序帖》。著名的行书法帖。东晋王羲之书。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上巳,羲之和谢安﹑孙绰等修禊于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临流赋诗,羲之草序,用蚕茧纸﹑鼠须笔书之。书法遒媚劲健,绝代更无,为隋唐诸家师法。惜唐宋两代,真本已亡。临摹本甚多,以欧阳询的"定武本"﹑褚遂良的"神龙本"颇能近真。此外摹写翻刻者多至数十百,而善本鲜见。
21 . 兰亭序
又名《兰亭集序》、《兰亭宴集序》、《临河序》、《禊帖》等。行书法帖。东晋王羲之书。公元353年,羲之与谢安等四十一人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修禊时所作。书法骨格清秀,点画遒美,行气流畅,人称“天下第一行书”。今存唐中宗神龙摹本墨迹。近有人提出《兰亭序》文、帖皆伪,疑为隋唐人伪托。
22 . 楼阁亭台
泛指高大富丽的建筑群。亭,有顶无墙的建筑物。
23 . 楼台亭阁
楼:多层建筑物;台:高而平,可供眺望的建筑物;亭:有顶无墙供游息建筑物;阁:楼房一种。统指多种供休息、游赏的建筑物。
24 . 柳敬亭说书
散文篇名。明代张岱作。柳敬亭面貌奇丑,性格豪爽,说书技艺高超。文中对此作了细致传神的描写,文笔简洁活泼,是明末小品文中的佳作。
25 . 南亭亭长
1.清末李宝嘉的别号。着有《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庚子国变弹词》等作品。对清廷官吏的昏庸腐败﹑贪污纳贿等有所暴露。
26 . 曝书亭词
词集。清代朱彝尊作。七卷。收词六百余首。清代李富孙有《曝书亭集词注》,考证颇为详尽。此外还有《曝书亭删余词》一卷、《曝书亭词手稿原目》一卷。
27 . 四亭八当
亭、当:即停当,妥贴。形容一切事情都安排得十分妥贴。
28 . 瓦亭僊
1.鹳的别名。
29 . 新亭对泣
新亭:古地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的南面;泣:小声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的心情。
30 . 新亭泪
1.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勠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后多用"新亭泪"﹑"新亭泣"﹑"新亭对泣"指怀念故国或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
31 . 新亭泣
1.见"新亭泪"。
32 . 轩亭口
1.在浙江绍兴城内,为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就义之地。
33 . 邮亭醉尉
1.《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后因以"邮亭醉尉"为官吏干涉夜游者的典故。
34 . 渊亭山立
比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同“渊渟岳峙”。
35 . 云亭山人
1.清孔尚任的别号。
36 . 醉翁亭记
散文篇名。北宋欧阳修作。写于作者知滁州(今属安徽)时,在琅琊山建醉翁亭,并自号“醉翁”。文中描绘了山中风景和作者携友饮酒作乐的风雅情趣,并流露出与民同乐的思想。文章语言优美,结构环环相扣,富有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