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史组词
  4. 【史】开头能组哪些词

【史】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指因修史而周纳成的狱案。《痛史》有《庄氏史案》。 2.历史定论。

  • 2 .

    1.汉代大史学家太史公司马迁和班固的并称。

  • 3 .

    1.历史记载的代称。指史册。 2.指修史之笔。 3.指执史笔之人,史官。 4.史家记叙史实的笔法。

  • 4 .

    1.史书。

  • 5 . 不绝书

    书:指记载。史书上不断有记载。过去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

  • 6 . 不絶书

    1.史册上不断有这类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事情。

  • 7 .

    也称“乙部”。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四部的第二部。收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隋书·经籍志》分为正史、古史、杂史、霸史、起居注、旧事、职官、仪注、刑法、杂传、地理、谱系、簿录十三类。《四库全书》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

  • 8 .

    1.修史的才能。

  • 9 .

    1.谓史事的裁断能力。

  • 10 .

    也作“史策”。有关历史的记录:名垂史册|载入史册。

  • 11 .

    1.史册,史书。

  • 12 . 策丹心

    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 13 .

    1. 摘录史书编成的书。

  • 14 .

    1.摘抄一史或合抄众史的书籍。《宋史.艺文志》始有"史钞"一门。有专抄一史者,如《汉书钞》﹑《晋书钞》之类;有合抄众史者,如《正史削繁》﹑《新旧唐书合钞》之类。此类史书,博取约存,对读者有一定的方便。

  • 15 .

    1.史官。

  • 16 . 晨碑

    也称《史晨前后碑》。东汉碑刻。隶书。公元169年立。一面刻《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称“前碑”,又一面刻《史晨飨孔庙碑》,称“后碑”。碑文记载了当时尊孔活动的情况。书法端正谨严,为学汉隶者所取法。

  • 17 .

    1.即皇史宬。古代的档案馆。始建于明嘉靖年间。

  • 18 .

    1.《孟子.离娄下》:"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乘》﹑《梼杌》﹑《春秋》本为三国之史籍名,后因泛称史书为"史乘"。

  • 19 .

    1.史册;历史。

  • 20 . 达祖

    南宋词人。字邦卿,号梅溪,汴(今河南开封)人。曾当过权相韩侂胄的属吏。其词以咏物词成就较大,在描写细致方面有超越前人的独到之处。有《梅溪词》。

  • 21 .

    1.即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故称。

  • 22 .

    1.指史家守正不阿的品德。

  • 23 .

    1.见"史牒"。

  • 24 .

    1.亦作"史谍"。 2.犹史册。

  • 25 . 东山

    电影导演。浙江杭州人。1922年从影。抗战期间在重庆参与创建中国电影制片厂。抗战胜利后回沪参与创建昆仑影业公司。建国后曾任文化部电影局艺术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影协常委。一生编导故事片20余部。主要有《保卫我们的土地》、《八千里路云和月》、《新儿女英雄传》等。著有《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

  • 26 .

    1.修史的法则。

  • 27 . 稿

    1.未经最终定稿的历史著作。如《清史稿》。

  • 28 .

    1.即史馆。

  • 29 .

    1.修史的功业。

  • 30 .

    1.即史馆。

  • 31 .

    1.主管文书﹑典籍,并负责修撰前代史书和搜集记录当代史料的官员。

  • 32 .

    1.官修史书的官署名。北齐时设立,唐太宗时始由宰相兼领,以后沿为定制。

  • 33 .

    1.《史记》《汉书》的并称。

  • 34 .

    1.有关历史的翰墨文章。

  • 35 .

    1.后汉少帝刘辩的初称。

  • 36 .

    1.一种通俗讲述历史的书。 2.泛指历史记录。

  • 37 .

    1.指苍颉。传说最早发明文字的人。

  • 38 .

    1.因修史而召致的祸事。

  • 39 .

    1.历史的陈迹。

  • 40 .

    1.历史功绩。

  • 41 .

    1.历史典籍,史书。

  • 42 .

    书名。原名《太史公书》。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后褚少孙补撰部分内容。全书一百三十篇。记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分传记为本纪、世家、列传;以八书述制度沿革,列十表通史事脉络。在史学、文学上都有很高价值。

  • 43 .

    1.史官或历史学家。 2.史书流派。

  • 44 .

    1.泛称史籍。《史记》与《资治通鉴》为我国史书代表著作,故用二者为我国史籍的代称。

  • 45 .

    1.指无史才而只重视文字形式的人。

  • 46 .

    1.即史馆。

  • 47 .

    1.历史剧。以历史为题材的戏剧。

  • 48 .

    1.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史,通"使"。

  • 49 . 君子

    1.中草药名。即使君子。史,通"使"。

  • 50 .

    1.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 51 . 可法

    明末大臣。字宪之,号道邻,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崇祯进士。曾被派遣镇压农民起义军。后任南京兵部尚书。明朝灭亡后,在南京拥立南明弘光帝,任东阁大学士。后被派到扬州督师抗清守城。清摄政王多尔衮致书劝降,他坚决拒绝。清军攻破扬州城后,他自杀未死,被俘后不屈殉难。扬州人民在城外梅花岭筑衣冠冢凭吊纪念他。

  • 52 .

    1.研读史书的日课。

  • 53 .

    1.古代法官的别称。

  • 54 . 里芬计划

    德国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制定的战略计划。1905年由德军参谋总长史里芬制定。其中心是速决战,集中优势兵力,在短期内先击败西方的法国,再全力进攻东方的俄国,力争在三四个月中结束战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基本上采取这一战略方针,但最终都告失败。

  • 55 .

    1.史书的体例。 2.历史的事例。

  • 56 .

    爱国民主人士,法学家。江苏常州人。女。1927年毕业于上海法科大学。1931年起在上海执行律师业务。1935年参与成立上海妇女界救国会。次年11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等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时称七君子事件。抗日战争爆发后获释,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和民主运动。建国后,历任司法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

  • 57 . 量才

    报业家。名家修,江苏江宁人。早年从事教育工作。1908年任《时报》主笔。1912年10月接办《申报》。九一八事变后,主张团结抗日,并改革《申报》,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和申报妇女补习学校等。1934年11月3日,在沪青公路上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 58 .

    1.研究历史和编纂史书所用的资料。

  • 59 .

    1.历史的文字记录。

  • 60 .

    1.文体名。原指作史者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也都称为"史论"。

  • 61 .

    1.《史籀篇》的省称。相传为周代教学童识字的字书。

  • 62 .

    1.评论史事或史书的著作。如王夫之《读通鉴论》﹑《宋论》是评论史事方面的专着;刘知几《史通》和章学诚《文史通义》则多载对史书的评论。旧时图书史部分类中辟有"史评"专目。

  • 63 .

    1.汉司马迁的别称。司马迁为太史令﹑掌修史,故称。

  • 64 .

    没有历史记录的远古时代:史前时代。

  • 65 . 阙文

    1.史书上阙而不书或已脱漏的文字。语出《论语.卫灵公》:"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古之良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能者。"

  • 66 .

    以叙述历史为内容的长诗,多记述重大史事或英雄传说:长征史诗|荷马史诗。

  • 67 .

    1.修史的见识。

  • 68 .

    1.历史事实。

  • 69 .

    1.史家;史官。

  • 70 . 氏记

    1.指史籍。

  • 71 .

    1.修撰国史之事。 2.历史上的事实。

  • 72 .

    1.汉称令史所习之书,即当时通用的隶书。 2.记载历史的书籍。

  • 73 . 思明

    唐代宁夷州突厥族人。因战功为安禄山所亲信,官至平卢兵马使。安禄山叛乱,他率军南下攻取河北地区,被任为范阳节度使。安庆绪杀安禄山称帝,他一度降唐,后起兵再叛。公元759年于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称大圣燕王。进兵援安庆绪,解邺城之围。继又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出兵攻占洛阳及附近州县。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

  • 74 .

    1.汉司马迁之父谈的别称。谈官太史令,故称。

  • 75 .

    1.史书的编写体裁。我国过去的史书分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种体裁。

  • 76 .

    1.历史文献。

  • 77 .

    1.祝史和巫觋。古代司祭祀﹑事鬼神的人。

  • 78 . 无前例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指前所未有。

  • 79 .

    1.掌管文书的小吏。

  • 80 .

    1.研究﹑编纂人类社会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历史的学问。 2.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参阅《唐会要.贡举中》。

  • 81 .

    1.史书中遗漏的事实。

  • 82 . 鱼秉直

    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直谏著名;秉:秉性;直:正直。史鱼秉性正直。形容人秉性刚直不阿。

  • 83 . 鱼历节

    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直谏著名;历:指历尽;节:节操。史鱼历尽节操。形容人保持节操,坚持正义而忠贞不渝。

  • 84 . 鱼之俦

    史鱼:春秋时卫国大夫,以直谏著名;俦:同伴。像史鱼一样正直。常用于形容刚直的人。

  • 85 .

    1.即史馆。

  • 86 .

    1.附在史传后面的评语。

  • 87 . 争旦夕

    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 88 .

    1.史官;史官的职务。

  • 89 .

    1. 史籍。

  • 90 .

    1.史馆修撰的省称。

  • 91 .

    1.著作佐郎的别称。南朝宋以后设著作佐郎,参与修史,故称。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