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碑组词
  4. 【碑】结尾能组哪些词

【碑】结尾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百衲

    1.指宋蔡襄所书《昼锦堂记》碑文。

  • 2 . 碧落

    1.唐碑。在今山西省新绛县龙兴宫。

  • 3 . 常棣

    1.唐时洛州地方为贾敦颐﹑贾敦实兄弟先后所立碑,两碑并列,时人称"常棣碑"。也称棠棣碑。

  • 4 . 曹娥

    1.曹娥的墓碑。东汉上虞度尚立,其弟子邯郸淳撰文。碑已不存,文见《古文苑》卷十九。后世所传《曹娥碑帖》,一为晋人墨迹摹刻的拓本,宋拓《临江戏鱼堂帖》本题作晋右将军王羲之书。一为宋元佑八年蔡卞重书,题作《后汉会稽上虞孝女曹娥碑》。行书。文见《金石萃编》卷一四○。

  • 5 . 残

    1.残缺的碑石。

  • 6 . 曹全

    全称《阳令曹全碑》。东汉碑刻。隶书。公元185年由王敞等人镌立。明万历初出土。书法秀逸而有骨力,结体匀整,为汉隶著名作品之一。

  • 7 . 打穷

    1.相传范仲淹镇鄱阳时,有一书生来献诗,自称是世上最贫寒的人。当时风行欧阳询的字,他的《荐福碑》很值钱。范想给书生拓一千本,纸墨都已备好。不料前一天夜里,碑被雷击碎。事见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二。后因以"打穷碑"比喻文士时运不佳。

  • 8 . 爨宝子

    额题《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之墓》。东晋碑刻。正书。公元405年镌立于建宁(治所在今云南曲靖)。书体在隶、楷之间,朴厚古茂,横划收笔多见波势。

  • 9 . 爨龙颜

    1.南朝宋碑。碑额题《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爨道庆撰文,赵次之﹑杜长子等于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碑高近丈,碑文记爨龙颜政绩。用笔多隶意,书法雄强茂美。清道光年间为阮元发现而建亭护之,并为之撰跋。今碑在云南省陆良县,与《爨宝子碑》合称"二爨",为世所重。

  • 10 . 打

    1.见"打穷碑"。 2.拓碑。

  • 11 . 党

    1.即党人碑。

  • 12 . 党籍

    1.即党人碑。

  • 13 . 德政

    1.旧时为颂扬官吏政绩而立的碑石。

  • 14 . 断

    1.断裂残缺的石碑。

  • 15 .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

    1.唐代基督教碑刻。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立。高2.36米﹐宽0.86米﹐厚0.25米。上刻十字架﹐碑文为景教士景净撰﹐吕秀岩书﹐概述大秦景教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从波斯传入中国后的活动和基督教教义。碑底和两侧有古叙利亚文教士题名。为研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布和古代中西交通的珍贵资料。

  • 16 . 堕泪

    1.晋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襄阳。死后,其部属在岘山祜生前游息之地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称此碑为堕泪碑。见《北堂书钞》卷一○二引《荆州图记》﹑《晋书.羊祜传》。

  • 17 . 党人

    1.宋哲宗元佑元年,司马光为相,尽废神宗熙宁﹑元丰间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绍圣元年章惇为相,复熙丰之制,斥司马光为奸党,贬逐出朝。徽宗崇宁元年蔡京为宰相,尽复绍圣之法,并立碑于端礼门,书司马光等三百零九人之罪状,后因星变而毁碑。其后党人子孙更以先祖名列此碑为荣,重行摹刻。

  • 18 . 德

    1.即德政碑。

  • 19 . 多宝塔

    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唐代碑刻。公元752年镌立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颜真卿正书。书法工整、秀媚,是颜真卿早期书法代表作。

  • 20 . 坟

    1.墓碑。

  • 21 . 丰

    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历史的~。

  • 22 . 歌风

    1.《大风歌》碑。在江苏省沛县城内。楚汉相争﹐刘邦称帝。后黥布谋反﹐刘邦率兵平定﹐返长安途中路经故乡沛县﹐作《大风歌》。后人因勒石记之。相传碑文为蔡邕所书﹐或云曹喜书﹐无所考。

  • 23 . 岣嵝

    1.即禹碑。原在湖南省衡山县云密峰,早佚。昆明﹑成都﹑绍兴及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相传为夏禹所写,实为后世伪托。

  • 24 . 圭

    1.有圭首的石碑。亦泛指石碑。

  • 25 . 郭

    1.见"郭泰碑铭"。

  • 26 . 韩

    1.指唐代韩愈撰写的《平淮西碑》。宪宗时,摄蔡州刺史吴元济反于淮西,宰相裴度及唐﹑随﹑邓节度使李愬受命讨伐﹐平定叛乱。韩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以功受刑部侍郎,并奉诏撰《平淮西碑》文颂其功绩﹐因称"韩碑"。唐李商隐有《韩碑》诗﹐极称其文。

  • 27 . 汉

    1.汉代碑刻。碑文字体以隶为主,碑额文字多用篆书。汉碑(包括拓本)流传甚多﹐著名的有《麃孝禹碑》﹑《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曹全碑》等。

  • 28 . 后

    1.碑阴,碑的背面。《隶释》收录《韩敕修孔庙后碑》﹑《鲁相史晨飨孔庙后碑》﹑《祝睦后碑》﹑《刘宽后碑》等。

  • 29 . 鸡

    1.《晋书.戴逵传》﹕"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总角时﹐以鸡卵汁溲白瓦屑作《郑玄碑》﹐又为文而自镌之﹐词丽器妙﹐时人莫不惊叹。"后以"鸡碑"为多才多艺之典。

  • 30 . 化度寺

    1.全称"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唐李伯药撰,欧阳询书,贞观五年刻。原石宋已断缺,敦煌石室曾发现宋以前拓本。此碑书法醇古,丰腴悦泽,笔力雄浑,法度严整。清翁方纲对此碑评价极高,认为《化度寺碑》胜于《九成宫碑》,为欧阳询著名的代表作品。

  • 31 . 桓

    1.指墓碑。

  • 32 . 黄绢

    1.指《曹娥碑》。

  • 33 . 纪念

    为纪念有功绩的人或重大事件而立的石碑:人民英雄~。

  • 34 . 纪功

    1.记载功绩的石碑。

  • 35 . 戒

    1.即戒石。

  • 36 . 界

    在交界的地方树立的碑,用做分界的标志。

  • 37 . 九成宫

    1.见"九成宫醴泉铭"。

  • 38 . 口

    比喻群众口头上的称颂(称颂的文字有很多是刻在碑上的):~载道ㄧ~甚佳。

  • 39 . 里程

    路边标志里数的碑。比喻历史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 40 . 孔子庙堂

    唐代碑刻。正书。虞世南书。公元626年镌立。贞观中毁于火,703年重刻,并加篆书碑额。书法圆润朗秀,外刚内柔,得智永笔法为多,为虞书代表作。

  • 41 . 礼器

    全称《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东汉碑刻。隶书。公元156年镌立于鲁县(今山东曲阜)孔庙。四面均刻有文字,碑阴、碑侧为题名。书法凝练瘦劲,为学汉隶者所重,有“汉隶第一”之誉。

  • 42 . 泪

    1.指羊祜碑。

  • 43 . 模

    1.亦作"橅碑"。 2.摹刻有图文的石碑。

  • 44 . 雷轰荐福

    1.宋惠洪《冷斋夜话》卷二载﹐范文正公(仲淹)镇鄱阳时﹐有书生上诗甚工﹐并自言平生未尝饱﹐天下寒饿无出我右者。时盛行欧阳率更字﹐其所写荐福碑墨本值千钱。文正准备为之拓印一千本﹐使售于京师。纸墨已具﹐一夕雷击碎其碑。后用"雷轰荐福碑"作为命途多舛﹐所至失意的典故。

  • 45 . 庙

    1.宗庙﹑祠庙中立的石碑。亦指刻于庙碑上的记述死者功德的文字。

  • 46 . 龙藏寺

    隋代碑刻。正书。额题《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劝造龙藏寺碑》。公元586年镌立于真定(今河北正定)。书法遒劲挺拔,宽博秀丽,上接六朝余绪,下开初唐先声。

  • 47 . 路

    1.犹路标。

  • 48 . 路程

    1.里程碑。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亦比喻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 49 . 庙堂

    1.即《孔子庙堂碑》。立于唐贞观初,虞世南撰并书,记述唐武德九年封孔子二十三世孙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葺孔庙等事,书法俊朗圆腴,内刚外柔,为唐楷典范作品之一。不久碑随庙毁。武后长安三年重刻,相王李旦篆额,冠以"大周"二字,大中四年琢去,后佚。宋初王彦超重刻,今存西安碑林,俗称"西庙堂碑"。山东城武亦存一石,元刻,称"东庙堂碑"。东瘦西肥,字亦互有出入。参阅《金石粹编》卷四一。

  • 50 . 没字

    1.没有镌刻文字的碑石。指泰山玉皇顶庙前无字的巨碑。碑身高六米,宽一点二米,传为秦始皇时立,后人考证为汉武帝所建。 2.比喻虚有仪表而不通文墨的人。

  • 51 . 梅花

    1.亦称"梅花石"。 2.在福建省泉州承天寺山门口。

  • 52 . 墓

    立在坟墓前面或后面的、上面刻载死者姓名、经历事迹等文字的碑。

  • 53 . 磨崖

    1.山崖石壁上镌刻的文字。

  • 54 . 南

    1.统称吴﹑晋﹑宋﹑齐﹑梁﹑陈诸朝碑的法帖。其书法神妙高逸,略胜于北碑。但流传甚少。

  • 55 . 秦

    1.指秦始皇所建的石碑。

  • 56 . 人民英雄纪念

    纪念1840-1949年间为中国革命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巨大石碑。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央。1958年竣工。碑高3794米,碑基平台面积约3000平方米,四周围绕着两层汉白玉栏杆。碑身正面朝北,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刻周恩来手书碑文。碑座四周镶嵌着十幅反映中国近百年来革命历史的巨大浮雕。纪念碑雄伟壮观,庄严肃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57 . 秦望

    1.指秦始皇东游秦望山时所立的碑。

  • 58 . 神禹

    1.碑名。即禹碑。在湖南衡山云密峰。后人附会为夏禹治水时所刻,故名。

  • 59 . 穹

    1.圆顶高大的石碑。

  • 60 . 三段

    1.《天发神谶碑》的俗名。因碑石裂为三段,故称。

  • 61 . 三公山

    1.汉光和四年祀三公山的碑刻。文字漶甚,旧拓亦仅残存三﹑四百字。隶书二十四行,行四十字,额中央题"三公之碑"四字,左右为"封龙君"﹑"灵山君"六字。

  • 62 . 三萧

    1.南朝梁智藏法师碑。因由梁萧绎撰铭,萧几作叙,萧挹书写,故称。

  • 63 . 神

    1.指湖南衡山云密峰上的禹碑。

  • 64 . 石

    1.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竖石。多镌刻文字,意在垂之久远。

  • 65 . 树

    1.立碑。

  • 66 . 牲

    1.亦称"牲石"。 2.古时宫﹑庙前用以拴系祭牲的竖石。后泛指纪功德的刻石。

  • 67 . 生

    1.为活人立的碑。

  • 68 . 神道

    1.旧时立于墓道前记载死者生平事迹的石碑。以汉杨宸所题《太尉杨公神道碑铭》为最早。据宋高承《事物纪原.吉凶典制.神道碑》载,秦汉以来,死有功业,生有德政者皆可立碑。晋宋之世,始盛行天子及诸侯立神道碑。 2.指墓碑上记载死者事迹的文字,为文体的一种。

  • 69 . 沈

    1.亦作"沉碑"。 2.《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沈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后以"沉碑"指杜预的纪功碑。

  • 70 . 诗

    1.刻有诗作的石碑。

  • 71 . 史晨

    也称《史晨前后碑》。东汉碑刻。隶书。公元169年立。一面刻《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称“前碑”,又一面刻《史晨飨孔庙碑》,称“后碑”。碑文记载了当时尊孔活动的情况。书法端正谨严,为学汉隶者所取法。

  • 72 . 受禅

    1.碑名。三国魏曹丕黄初元年立,记曹丕受汉禅让事。也称《受禅表》。相传为魏锺繇所写。其碑隶法方整浑厚,因时代久远,笔画模糊,多已不可辨认。另说碑为王朗文,梁鹄书,锺繇镌字,谓之三绝。故又称《三绝碑》。参阅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

  • 73 . 俗谚口

    俗:通俗。谚:谚语。口碑:指流传的口头俗语。广泛流传的通俗的谚语和俗语。

  • 74 . 谥

    1.刻有赠谥制诰的碑石。

  • 75 . 手痕

    1.碑名。在山西省灵石县。传说唐崇徽公主手痕印在石上,故名。

  • 76 . 双兔

    1.碑名。《魏书.尒朱荣传》﹕"初﹐荣之将讨葛荣也﹐军次襄垣﹐遂令军士列围大猎。有双兔起于马前﹐荣乃跃马弯弓而誓之曰﹕'中之则擒葛荣﹐不中则否。'既而并应弦而殪﹐三军咸悦。及破贼之后﹐即命立碑于其所﹐号双兔碑。"后用为典实。

  • 77 . 棠棣

    1.谓兄弟碑。歌颂唐贾敦颐贾敦实兄弟功德的石碑。

  • 78 . 颂德

    1.《后汉书.窦章传》:"贵人早卒,帝追思之无已,诏史官树碑颂德。"后因称歌颂功德的碑刻为颂德碑。

  • 79 . 四面

    1.《颜氏家庙碑》的别称。

  • 80 . 唐蕃会盟

    1.碑名。又称"长庆会盟碑"或"甥舅和盟碑"。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为纪念唐蕃会盟所建。在今西藏拉萨市大昭寺前。碑上以藏汉两种文字铭刻盟文及唐蕃参加会盟人员的职衔﹑姓名。

  • 81 . 唐蕃会盟

    吐蕃碑刻。公元823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为纪念唐蕃会盟而建。在今西藏拉萨市大昭寺前。碑上用藏、汉文铭刻盟文及双方参加会盟的人员职衔、姓名。是汉、藏两族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物。

  • 82 . 琬

    1.石碑的美称。

  • 83 . 天发神谶

    一名《天玺纪功碑》。三国吴碑刻。公元276年镌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因断为三截,俗称“三段碑”。相传为皇象所书。笔意在篆、隶之间,锋棱劲健有威。

  • 84 . 下马

    1.见"下马牌"。

  • 85 . 衔

    1.含悲的隐语。碑,音同"悲"。

  • 86 . 卧

    1.明洪武二年诏境内立学﹐十五年礼部颁学校禁例十二条﹐禁生员不得干涉词讼及妄言军民大事等﹐刻石置于学宫明伦堂之侧﹐称为卧碑。清顺治九年又另立条款八项﹐颁刻学宫﹐称为新卧碑。 2.泛指镌刻各种禁例的石碑。

  • 87 . 头陀

    1.指北齐王屮所著《头陀寺碑文》。

  • 88 . 魏

    北朝魏国(包括北魏、东魏、西魏)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多为正书,风格多样,古朴、奇倔、流丽皆有,开隋唐楷法先河。

  • 89 . 无字

    1.指泰山登封台下无字的石碑。据传为秦始皇所立。宋晁补之《谒岱词即事》诗:"初疑无字碑,莹洁谁敢文。又怪玉女井,鸟絶何由奫?"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秦始皇泰山立无字碑,解者纷纭不定。或以为碑函,或以为镇石,或以为欲刻而未成,或以为表望,皆臆说也。"一说为汉武帝所立。 2.陕西干县唐高宗李治﹑皇后武则天合葬干陵陵区有武则天无字碑。 3.指为功业隆重或德行秽败而难以文字状述者所立的没有文字的碑。明胡侍《真珠船.无字碑》:"《刘宾客嘉话録》云:东晋谢太傅墓碑,但树贞石,初无文字,盖重难制述之意也。此

  • 90 . 韦丹

    1.韦丹,字文明。唐京兆万年人,为江西观察使,政事卓然,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元和时称治民第一。宣宗时﹐乃诏观察使纥干臮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见《新唐书.循吏传.韦丹》。后因以"韦丹碑"为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的典故。

  • 91 . 玄秘塔

    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金鱼袋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唐代碑刻。公元841年镌立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柳公权正书。书法遒劲见骨力。常用作临摹的范本。

  • 92 . 颜勤礼

    全称《唐故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长史上护军颜君神道碑》。唐代碑刻。公元779年镌立于长安(今陕西西安)。颜真卿正书。原碑四面刻字,宋元间铭文一侧被磨去。书法苍劲沉雄,气势磅礴,为颜书晚年代表作。

  • 93 . 岘山

    1.晋羊祜任襄阳太守,有政绩。后人以其常游岘山,故于岘山立碑纪念,称"岘山碑"。

  • 94 . 岘首

    1.见"岘山碑"。

  • 95 . 乙瑛

    全称《鲁相乙瑛请置百石卒史碑》。东汉碑刻。隶书。公元153年镌立于鲁县(今山东曲阜)孔庙。书法结体端庄,骨气凝重,意态爽秀,为学汉隶者所取法。

  • 96 . 赝

    1.仿古的碑文。

  • 97 . 羊

    1.晋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十年,有德政。及卒,襄阳百姓为立碑于岘山。见其碑者无不流泪。旧时因以"羊碑"为颂扬官吏之有德政之典。

  • 98 . 羊公

    1.见"羊碑"。

  • 99 . 遗爱

    1.颂德碑。旧时为颂扬官员德政而所立的碑。

  • 100 . 遗

    1.指前代遗留之碑;古碑。

  • 101 . 怨

    1.相传秦始皇建墓时,将工匠禁闭于内,工人作文刻石以泄怨愤,后人发墓见石,称之为"怨碑"。

  • 102 . 有口皆

    碑:指记功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

  • 103 . 幼妇

    1.即曹娥碑。因碑背上题"黄绢幼妇,外孙?臼"八字,故名。

  • 104 . 禹

    1.即岣嵝碑。凡七十七字,象缪篆,又象符箓。后人附会夏禹治水时所刻。碑在湖南衡山云密峰。昆明﹑成都﹑长沙﹑绍兴﹑南京栖霞山和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

  • 105 . 制

    1.撰作碑文。

  • 106 . 张猛龙

    北魏碑刻。正书。额题《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公元522年镌立于鲁县(今山东曲阜)。碑阴有题名。书法风力危峭,雄秀清挺,为唐欧阳询、虞世南书派所自出。

  • 107 . 张迁

    东汉碑刻。隶书。额题《汉故谷(fd26)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公元186年镌立于无盐(今山东东平)。碑阴刻有题名。书体方整厚重,骨力雄健。

  • 108 . 贞

    1.碑石的美称。

  • 109 . 撰

    1.撰写碑文。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