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宣组词
  4. 【宣】开头能组哪些词

【宣】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谓宣露散出。

  • 2 .

    ①告诉传达:宣传军事,指授诸将。 ②向群众说明讲解:宣传党的政策|宣传队员。

  • 3 . 传弹

    1.用来散发宣传品的一种炮弹或炸弹,以火炮发射或飞机投掷,弹体被抛射到目标上空时,即自动裂开,撒出宣传品。

  • 4 . 传队

    1.通过演讲﹑图画展览或表演文艺节目等形式,向群众作宣传的小型团体。一般是为配合某种任务而临时组成的。

  • 5 . 传画

    也叫“招贴画”。以宣传鼓动、制造舆论为目的,常带有号召性的醒目文字的绘画。多大量复制,张贴于公共场所。有政治性的,也有文化性的或商业性的。一般有造型简明、色彩鲜艳等特点。

  • 6 . 传品

    1.作宣传鼓动用的物品。如传单﹑招贴画等。

  • 7 .

    1.本谓博闻慈爱。后泛指博爱众人。

  • 8 .

    1.谓帝王赏赐。

  • 9 .

    1.谓传达旨意。 2.表达。 3.疏通,通畅。

  • 10 .

    1.群臣奉表庆贺或朝见皇帝,皇帝使近臣答以制词,称为"宣答"。

  • 11 .

    1.疏散;疏通。 2.开导。 3.传呼引导。

  • 12 .

    1.宣泄抒发。

  • 13 .

    1.宣扬圣德。 2.显示美德。

  • 14 . 德郎

    1.官名。隋置,为散官。唐沿用。宋政和四年以为与宣德门名相同,曾改称宣教郎。明﹑清仍为散官。

  • 15 . 德炉

    1.明朝宣德年间铸造的铜质香炉。省称"宣炉"。由于铜经过精炼,又加进一些金银等贵重金属,色泽极为美观,成为明代一种著名的美术工艺品。炉,也写作"炉"。

  • 16 . 德门

    1.北宋京城宫门名。

  • 17 . 德窑

    1.明宣德年间于江西景德镇所设的官窑。所选瓷器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参阅清朱琰《陶说》。

  • 18 .

    1.诏书的底本。亦特指枢密院所受诏书的底本。

  • 19 .

    1.发散调理。

  • 20 .

    1.当众朗读。

  • 21 .

    1.谓臣下应诏回答皇帝的垂询。

  • 22 .

    1.谓由帝王定夺。

  • 23 .

    1.宣扬皇帝的恩德。

  • 24 .

    1.疏导发散。

  • 25 .

    1.见"宣房"。

  • 26 .

    1.亦作"宣防"。 2.宫名。西汉元光中,黄河决口于瓠子,二十余年不能堵塞,汉武帝亲临决口处,发卒数万人,并命群臣负薪以填,功成之后,筑宫其上,名为宣房宫。见《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作"宣防"。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县境。 3.借指该处之黄河水。 4.泛指防河治水。

  • 27 .

    1.宣扬风教德化。

  • 28 .

    1.指除授官爵的制书。封建时代除拜王公将相时,先将制书密封,再在规定的仪式上拆封宣读,故云。参阅宋程大昌《演繁露》卷四。

  • 29 .

    1.讲说,敷陈。

  • 30 .

    1.朝廷派遣大臣赴某一地区传达皇帝命令并安抚军民﹑处置事宜,称为"宣抚"。

  • 31 . 抚使

    1.官名。唐德宗后,派朝官巡视经过战乱及受灾的地区,称宣慰安抚使或宣抚使。宋代宣抚使为镇抚一方之军政长官,职位高于安抚使。元于西南地区设宣抚司,参用土官,处理地方军政大事。明清宣抚使皆土官世袭之职。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三》﹑《续文献通考.职官十》。

  • 32 .

    1.旧时对孔子的尊称。

  • 33 .

    1.宋元以来谓皇帝的诏令交付外廷官署办理。 2.明令交付。

  • 34 .

    1.指宣抚使﹑宣谕使属下的干办官员。

  • 35 .

    1.宣布;告知。

  • 36 .

    1.周宣王和东汉光武帝的合称。二人皆旧时所称中兴之主。 2.西晋洛阳宫殿名。 3.借指京都的宫殿。

  • 37 . 广

    1.谓泄露扩散。

  • 38 . 杭铁路

    从安徽宣州到浙江杭州。长226千米。其中湖州至杭州段与杭长铁路(杭州至长兴段)并轨。1991年通车。是连接皖、浙两省的铁路干线。

  • 39 .

    1.指宣城所产的毛笔。

  • 40 .

    1.疏通调和。 2.借称宋徽宗赵佶。宣和为其年号。

  • 41 . 和殿

    1.宋宫殿名。

  • 42 . 和体

    1.北宋宣和年间画院中形成的一种绘画流派及风格。多以山水﹑花鸟﹑宫室台阁为题材,强调"格法",讲究工致富丽。

  • 43 . 和遗事

    一名《大宋宣和遗事》。讲史平话。书出宋元间,作者不详。取材于北宋后期至南宋初的各种史实逸事。其中有关三十六好汉聚义梁山泊及宋江受招安平方腊等情节,直接影响到后来《水浒传》的创作。

  • 44 .

    1.宣扬,光大。

  • 45 . 花斧

    1.古兵器名。

  • 46 .

    1.鲜明的花色。

  • 47 .

    1.传布君命,教化百姓。

  • 48 . 化承流

    宣布恩德,承受风教。指官员奉君命教化百姓。

  • 49 .

    1.帝王下令宣召﹑传唤。

  • 50 .

    1.宣徽院的简称。

  • 51 . 徽院

    1.官署名。唐肃宗以后设宣徽南北院使,以宦官担任,总领宫中诸司及三班内侍的名籍和郊祀朝会宴飨供帐等事宜。后宦官势力渐大,位职亦尊。五代和宋以大臣充当,常以枢密院官兼任。宋南渡后废。辽﹑金﹑元亦置。明初改并其职掌于光禄寺。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二》﹑《续文献通考.职官六》。

  • 52 .

    1.普施惠爱。

  • 53 .

    1.谓建树功绩。

  • 54 .

    1.谓招安。

  • 55 .

    1.诵读讲解。 2.对众宣传讲述。

  • 56 .

    1.骄奢。

  • 57 .

    1.宣布教令。 2.宣扬教化。 3.宋代迪功郎的别称。 4.宣传和教育。

  • 58 . 教师

    1.指传教士。

  • 59 .

    1.谓宣泄与停蓄。

  • 60 .

    1.宣布胜利的消息。

  • 61 .

    1.向下级宣布诏令。

  • 62 .

    1.宣扬协和。

  • 63 .

    1.抒写。

  • 64 .

    1.亦作"宣泄"。 2.泄露;泄漏。 3.犹言舒散。 4.排放,泄出。

  • 65 .

    1.即宣榭。

  • 66 .

    1.古代建筑于土台上的厅堂,为讲武临观之所。

  • 67 .

    1.普遍施行。 2.传布;流布。 3.宣布和施行王命。

  • 68 .

    1.全面安排。

  • 69 . 叙调

    也称“朗诵调”。一种基于语言音调的吟唱性曲调。大多节奏自由而伴奏亦较简单。在歌剧或清唱剧等大型声乐曲中,人物间的对话通常均用宣叙调。

  • 70 .

    1.形容众音齐奏,声响很大。

  • 71 .

    1.巡抚各地,宣扬德教。语出《诗.大雅.江汉》:"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毛传:"旬,徧也。"

  • 72 .

    1.宣示训戒。

  • 73 .

    1.指宣布朝廷签署的文告。凡公文需书押,因称。

  • 74 .

    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为了说明自己的政治纲领或对某重大问题表明自己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公开发表的文件。由两个以上国家、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共同发表的称“联合宣言”或“共同宣言”。有些宣言是以某一会议名义发表,如“德黑兰宣言”等。

  • 75 .

    1.宣扬传布。

  • 76 .

    1.皇帝宣旨赐宴。

  • 77 .

    1.广泛传布;传扬。 2.谓张扬于外。 3.对众讲解﹑说明。 4.高声念诵。

  • 78 .

    1.全面地培养﹑养育。

  • 79 .

    1.亦作"宣窑"。 2.宣德窑的省称。

  • 80 .

    1.显耀光辉。

  • 81 .

    1.我国古代三种宇宙学说之一。主张天无一定形状,也非物质造成,其高远无止境,日月星辰飘浮空中,动和静都依靠"气"。见《晋书.天文志》。 2.借称测天之学。 3.指司天之官夜间宣报时辰星象等。

  • 82 .

    1.皇帝宣旨派遣的医生。

  • 83 . 议郎

    1.官名。唐宋散官,从七品下称宣议郎。明沿置,清废。

  • 84 .

    1.宣讲并翻译。

  • 85 .

    1.辅佐。

  • 86 .

    1.亦作"宣淫"。 2.公然淫乱,毫无避忌。

  • 87 .

    1.皇帝宣召大臣,由内侍引见,称"宣引"。

  • 88 .

    1.遍饮;在座的人一齐饮酒。

  • 89 .

    1.亦作"宣猷"。 2.明达而顺乎事理。《诗.大雅.桑柔》:"维此惠君,民之所瞻。秉心宣犹,考慎其相。"马瑞辰通释:"《韩诗》释《淇奥》诗曰:宣,显也。显即明也。犹﹑猷﹑繇,古通用……《广雅.释诂》又曰:猷,顺也。秉心宣犹,言其持心明且顺耳。"《晋书.武帝纪》:"昔朕皇祖宣王,圣哲钦明,诞应期运,熙帝之载,肇启洪基。伯考景王,履道宣猷,缉熙诸夏。"宋曾巩《节度加宣徽制》:"夫德茂者,其赏异;功隆者,其报殊。是畴其底绩之勤,锡以宣猷之号。"一说,宣犹即遍谋,普遍征求意见。 3.施展谋划与方略。

  • 90 .

    1.遍游,周游。

  • 91 .

    1.见"宣犹"。

  • 92 .

    1.复姓。十六国时汉国刘渊有太史令宣于修之。见《晋书.刘元海载记》。

  • 93 .

    1.宣泄心中的郁闷。

  • 94 .

    1.宣布命令;晓谕。

  • 95 . 谕使

    1.官名。宋置。专掌奉使宣谕朝廷旨意,事毕即去职。绍兴后以宣谕使负责招抚,或按察官吏,或节制军马,职权渐重。参阅《宋史.职官志七》。

  • 96 .

    1.宣示源头。

  • 97 .

    1.弘扬赞助。 2.宣赞舍人的省称。后亦用以称呼贵官之子弟。

  • 98 . 赞舍人

    1.官名。宋代设置。原名通事舍人,政和中改称宣赞舍人,掌传宣赞谒之事。

  • 99 .

    1.奉皇帝命令办理的丧葬。

  • 100 .

    1.舒畅,舒展。

  • 101 .

    ①一国向敌对国家宣布进入战争状态的声明。根据1907年《海牙公约》规定,宣战必须在开战前宣告,可以表明宣战的理由。是否宣战并不能决定战争的性质,侵略战争即使经过宣战,也是非正义的。 ②泛指开展激烈斗争:向大自然宣战。

  • 102 .

    1.昭明,显彰。

  • 103 .

    1.谓帝王下令招纳。

  • 104 .

    1.宣扬;显扬。

  • 105 .

    1.谓帝王召见臣下。

  • 106 .

    1.宣读诏书;下达诏命。 2.谓帝王召见。诏,召。 3.指诏命。

  • 107 .

    1.明哲;明智。

  • 108 .

    1.谓遍及。

  • 109 .

    1.宣扬和振作。

  • 110 .

    1.宣扬政教。 2.唐长安宫殿名。在大明宫内,凡隆重仪式,多于此举行。 3.宋徽宗年号政和﹑宣和的并称。亦借指宋徽宗。

  • 111 . 政门

    1.唐代宫门名。在宣政殿之前。

  • 112 . 政院

    元代官署名。掌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的机关。1264年始设,初名总制院,后更名为宣政院。长官为宣政使,由帝师担任,下属各官及所辖地区各级官吏,僧俗都可充任,掌军事民政。

  • 113 .

    1.宣布旨令﹑诏书。

  • 114 .

    一种书画用纸。用檀树皮为主要原料制成。原产于唐代宣州(今安徽泾县),故名。纸质洁白、细致、柔软,宜书宜画,也用于雕版印刷。原有渗化性能的,称“生纸”;煮fe7e或上蜡砑光的,称“熟纸”。

  • 115 .

    1.宣布帝王的诏命。

  • 116 .

    1.谓肿胀隆起。

  • 117 .

    1.宣扬佑助。

  • 118 .

    1.显着;外露。

  • 119 .

    1. 武宗的叔父李忱,唐宪宗之子,年号大中。如:宣宗初亦号供奉,程既审上晓音律,尤自刻苦。——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 120 .

    1.皇帝赐臣子坐,称为"宣坐"。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