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换组词
  4. 【换】在中间组哪些词

【换】在中间组哪些词

更新:
  • 1 . 传杯

    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 2 . 抽梁

    比喻暗中捣鬼,以假代真。

  • 3 . 抽胎

    犹言脱胎换骨。

  • 4 . 夺胎

    本为道家语,指夺人之胎以转生,易去凡骨为仙骨。后比喻学习前人不露痕迹,并能创新。

  • 5 . 大

    1. [机构人员的] 彻底改组,人员大更换。

  • 6 . 大

    1.更换人体血液来治疗某些疾病的医疗方法。2.对组织机构的人员进行大的调整和更换。

  • 7 . 伐毛

    削去旧的毛发,换去旧的骨髓。比喻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

  • 8 . 貂裘

    貂裘:貂皮做的大衣。用貂皮大衣换酒喝。形容宝贵者放荡不羁的生活。

  • 9 . 兑

    旧时地方政府或没有纸币发行权的银行,以及银号、钱庄、商号为了资金周转或补助市面货币不足而发行的周转券或流通券,可以向发行处兑换现金。

  • 10 . 改朝

    旧的朝代为新的朝代所代替。

  • 11 . 改朝

    旧的朝代为新的朝代所代替。同“改朝换代”。

  • 12 . 改家门

    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

  • 13 . 改门闾

    闾:里巷的门。改变门第出身,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

  • 14 . 改门楣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改变门第出身,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

  • 15 . 改门庭

    比喻另择新主,另找依靠。

  • 16 . 改头面

    比喻改变身份。

  • 17 . 改梁

    比喻玩弄手法,暗中改变事物的内容或事情的性质。

  • 18 . 改名

    改换了原来的姓名。多指为了隐瞒真实身份而改变原来的姓名。

  • 19 . 改天

    彻底改变原来的面貌。指改造社会,改造自然。

  • 20 . 改头

    原指人的容貌发生了改变。现多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

  • 21 . 改头

    指改变原来的面目。比喻只作形式上的变动,而实质内容不变。

  • 22 . 盖头

    犹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

  • 23 . 割须

    须:胡须。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

  • 24 . 更新

    以新换旧。

  • 25 . 互

    相同零件能相互调换并仍能保证准确度的性质。具有互换性的零件在装配或调换时不需再行加工。互换性是大批量生产的前提。

  • 26 . 交价值

    某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互相交换时的量的比例,例如一把斧子换二十斤粮食,二十斤粮食就是一把斧子的交换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 27 . 交

    几个数相加或相乘,不因这几个数的次序变更而影响其结果的运算定律。一般地,在某个集中若有一个代数运算,使集中任意两个元素经过这个代数运算所得结果与次序无关时,就称这个代数运算满足交换律。

  • 28 . 交

    1.设置电话交换机的工作室。

  • 29 . 交

    设在各电话用户之间,能按通话人的要求来接通电话的机器。交换机有人工的和自动的两大类。

  • 30 . 接三

    旧时风俗,新嫁娘到夫家后,三朝要接回娘家一次,九朝要互送礼物,探望一次。

  • 31 . 金貂

    金貂:汉以后皇帝左右侍臣的冠饰。取下金冠换美酒。形容不拘礼法,恣情纵酒。

  • 32 . 金钗

    形容贫穷潦倒,落魄失意。

  • 33 . 金丹

    比喻诗人创作进入了造诣极深的顿悟境界。

  • 34 . 金龟

    金龟:袋名,唐代官员的一种佩饰。解下金龟换美酒。形容为人豁达,恣情纵酒。

  • 35 . 可兑货币

    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可自由兑换成其他国家货币的一国货币。通常可以作为国际结算的手段。习惯上也常被称为“硬通货”。

  • 36 . 骏马倾城

    1.见"骏马换小妾"。

  • 37 . 骏马小妾

    1.《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爱妾换马》郭茂倩题解引《乐府解题》:"《爱妾换马》,旧说淮南王所作,疑淮南王即刘安也。古辞今不传。"唐李冗《独异志》卷中:"后魏曹彰,性倜傥,偶逢骏马,爱之,其主所惜也。彰白:'余有美妾可换,唯君所选。'马主因指一妓,彰逐换之。"后以"骏马换小妾"﹑"骏马换倾城"形容人的风流豪放。

  • 38 . 狸猫太子

    1.指公案小说《三侠五义》中的故事。宋真宗无子﹐刘李二妃皆怀孕﹐刘妃为争当皇后﹐与太监密谋﹐在李妃生子时﹐用一只剥皮的狸猫将小孩换下来。《七侠五义》第一回:"刘妃﹑郭槐﹑尤氏趁忙乱中,将狸猫换去太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七篇:"﹝俞樾﹞颇病开篇'狸猫换太子'之不经,乃别撰第一回,'援据史传,订正俗说。'"后指据此改编的剧目。 2.喻以假冒真。

  • 39 . 模数转

    “模拟数字转换器”的简称。把模拟量转换为数字量的装置。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须经各种检测装置,以连续变化的电压或电流作为模拟量,随时提供被控制对象的有关参数(如速度、压力、温度等)而进行控制。计算机的输入必须是数字量,故需用模数转换器达到控制目的。

  • 40 . 离子交树脂

    分子中含有交换功能团的有机高聚物。分子中含有酸性基团(如磺酸基)的称为“阳离子交换树脂”,含有碱性基团(如氨基)的称为“阴离子交换树脂”。不溶于酸、碱及多数溶剂。用久后逐渐失去交换性能,经再生可恢复使用。广泛用于水、糖溶液、甘油等的净化,金属的回收等。

  • 41 . 满蒙五路

    1913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达成的秘密协议。主要内容为:日本取得四洮、开海、长洮三铁路的借款权及洮承、吉海两铁路的借款优先权;日本支持袁世凯政权。这一换文便利了日本对东北和内蒙古的侵略。

  • 42 . 默潜移

    指暗中转换移易。

  • 43 . 票据交

    同一城市中组织各银行每日定时将各自收到的票据集中进行交换以清算相互间债权债务的机构。票据交换后轧抵的差额,通过各银行在中央银行或当地管辖行的存款进行划帐清算。

  • 44 . 票据交

    同一城市中组织各银行每日定时将各自收到的票据集中进行交换以清算相互间债权债务的机构。票据交换后轧抵的差额,通过各银行在中央银行或当地管辖行的存款进行划帐清算。

  • 45 . 鸟枪

    形容情况或条件有很大的好转。

  • 46 . 鸟枪

    比喻情况或条件有很大好转。砲,同“炮”。

  • 47 . 弃旧

    弃:抛开。抛弃旧的,换取新的。

  • 48 . 阮貂

    1.晋阮孚﹐字遥集﹐官至太子中庶子。平日蓬发纵饮﹐不以王务婴心。任黄门侍郎时﹐尝以金貂换酒﹐为所司弹劾﹐帝宥之。见《晋书.阮孚传》。后因以"阮貂换酒"为帝王偏爱臣下之典。

  • 49 . 数模转

    “数字模拟转换器”的简称。把数字量转换为模拟量的装置。在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大部分被控对象用模拟量进行控制。计算机的输出是数字量,故需用数模转换器进行转换。参见“模数转换器”(805页)。

  • 50 . 脱胎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 51 . 脱套

    1.谓衣服甚多﹐时常更换。

  • 52 . 脱骨

    1.见"脱胎换骨"。

  • 53 . 偷概念

    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是一种违反同一律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就有可能偷换思维对象,造成文不对题,还有可能产生错误的推理。

  • 54 . 偷论题

    通常指在证明过程中把需要证明的判断偷换为另一个判断。例如,本应证明“美术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却去证明“生活中到处都有美”。反驳中把需要反驳的判断偷换为另一个判断,也是偷换论题。

  • 55 . 偷梁

    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以劣代优。

  • 56 . 偷天

    比喻暗中改变事物的真相,以达到蒙混欺骗的目的。

  • 57 . 物星移

    物换:景物变幻;星移:星辰移位。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比喻时间的变化。

  • 58 . 写经

    以书写经文来换鹅。形容书法高超。

  • 59 . 洗心

    道家语,指洗去尘心,换掉凡骨,即可超离凡尘而入圣。

  • 60 . 移坵

    1.改变自己区划的田地界域以图私利。

  • 61 . 移商

    本指乐曲换调。“宫”、“商”、“羽”均为古代乐曲五音中之音调名。①比喻事情起了变化。 ②比喻随声附和。

  • 62 . 移天

    改变天,更换日。比喻价目表使用欺骗手段篡夺政权。

  • 63 . 移星

    形容法术神妙或手段高超。

  • 64 . 移形

    犹移步换形。形容变化多端。

  • 65 . 移步

    移动脚步,情景也随之变换。形容景色变化多端。亦比喻逐步起着变化。

  • 66 . 移东西

    比喻生活不安定。

  • 67 . 移根

    比喻彻底变换处境。

  • 68 . 移宫

    宫、羽:古代乐曲中的两种曲调名。原指乐曲换调。后也比喻事情的内容有所变更。

  • 69 . 置反应

    化学反应类型之一。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如:cuso4+fefeso4+cu2nabr+cl22nacl+br2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