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判组词
  4. 【判】结尾能组哪些词

【判】结尾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裁

    1.法院根据事实,依照法律,对诉讼案件加以裁定和判决。 2.泛指对事情的是非曲直进行评判。 3.根据体育运动的竞赛规则,对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和在竞赛中发生的问题作出评判。 4.指在体育竞赛中执行评判工作的人。

  • 2 . 背

    1.同"背叛"。

  • 3 . 部

    1.分别判处。

  • 4 . 察

    1.审理判决。

  • 5 . 出

    1.出任州官。

  • 6 . 大

    1.大抵﹐大致。

  • 7 . 调

    1.谓根据某人文理优长的特点调选判官。

  • 8 . 分

    1.剖析;评断。 2.分离。

  • 9 . 哥达纲领批

    马克思作于1875年4-5月。批判德国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将在哥达的合并会上通过的党纲,阐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原理。第一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这一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 10 . 福

    1.传说中阴司地府的判官。

  • 11 . 改

    法院更改原来所做的判决。

  • 12 . 公开审

    1.指法院审理案件公开进行。在我国﹐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涉及国家机密﹑个人隐私和未成年犯罪案件外﹐一律公开进行。

  • 13 . 公

    ①公开宣判,就是法院在群众大会上向当事人和公众宣布案件的判决。 ②公众评判。

  • 14 . 宫

    1.指古代天子与卿大夫的悬乐制度。

  • 15 . 和平谈

    交战双方为了结束战争而进行的谈判。

  • 16 . 鬼

    1.传说冥司的衙吏﹑杂差。

  • 17 . 国际裁

    经国际体育运动组织批准,具有在国际体育运动竞赛中担任裁判资格的裁判员。

  • 18 . 国家裁

    国家级裁判员的简称,是经我国体育运动组织批准的最高一级裁判员的称号。

  • 19 . 火

    1.泥塑中空,可以燃火的鬼判像。

  • 20 . 花

    1.旧时官吏用骈体文写成的语带滑稽的判词。 2.引申为判决。 3.犹评判。

  • 21 . 胡

    1.指迷信传说中阴司的判官。胡﹐形容多须。

  • 22 . 迥

    1.犹迥别。

  • 23 . 考

    1.考试定等。常指铨选官吏。

  • 24 . 连

    1.谓同职官员连名裁决。

  • 25 . 决

    1.裁断。

  • 26 . 科

    1.谓分段。

  • 27 . 离

    1.见"离叛"。

  • 28 . 论

    1.策论和判语。均为科举考试的项目。

  • 29 . 内

    1.内部分裂。

  • 30 . 纽伦堡审

    1945年11月至1946年10月,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主要战犯和犯罪组织的审判。最后法庭判处戈林等十二人绞刑、七人徒刑,宣布纳粹党、党卫军、盖世太保等为犯罪组织。

  • 31 . 末日审

    1.又称最后审判。基督教谓耶稣将于世界末日,审判古今全人类,分别善人恶人,善人升天堂,恶人下地狱。亦泛指在灭亡时受审。

  • 32 . 批

    ①评论是非:评论先代是非,批判未了公案。 ②对某种思想言行(多指错误的)进行系统分析:批判“全盘西化”论。

  • 33 . 佥

    1.即签判。签书判官厅公事的简称。为宋代各州幕职,协助州长官处理政务及文书案牍。 2.指做佥判官。 3.签名并作判词。

  • 34 . 评

    分辨断定胜负或优劣:当场评判|评判优劣。

  • 35 . 剖

    1.亦作"剖泮"。开辟;分开。 2.辨别;判断。

  • 36 . 签

    1.宋代各州﹑府选派京官充当判官时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简称"签判"。掌诸案文移事务。

  • 37 . 区

    1.区分判别。

  • 38 . 铨

    1.评选鉴别。

  • 39 . 审

    法院对案件作审理和判决的合称。审理指搜集证据,审查证据,讯问当事人,询问证人等,以查清案件的事实,确定案件的性质。判决指根据案件的事实和性质,适用有关的法律作出处理的决定。

  • 40 . 摄

    1.兼任。

  • 41 . 通

    1.公正裁决。 2.官名。宋初始于诸州府设置,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明清设于各府,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职务远较宋初为轻轻。清代另有州通判,称州判。亦指任通判之职。

  • 42 . 试

    1.唐代选拔人才的考试项目之一。考察其审定文字的能力以断定其文理是否优长。

  • 43 . 书

    1.指书法和文理。《新唐书.选举志下》:"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

  • 44 . 谈

    双方或数方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对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会谈:交战双方就停火问题进行谈判。

  • 45 . 天地剖

    犹言开天辟地。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

  • 46 . 天壤之

    壤:地。天和地,一极在上,一级在下,比喻差别极大。

  • 47 . 同

    1.官名。宋天圣初改通判为同判。

  • 48 . 五云

    1.指长官在公文上的签押。

  • 49 . 戏

    1.谓用游戏的笔法﹑诙谐的词语批写公文。

  • 50 . 五鬼闹

    许多小鬼戏弄判官。剧目名。旧时也比喻居上位者被对自己不满或轻蔑的人所戏弄。

  • 51 . 舞

    1.谓扮作判官或锺馗舞蹈。

  • 52 . 校

    1.考查,裁决。

  • 53 . 盐运

    1.盐运使属下管理某一地区盐务的官员。

  • 54 . 研

    研究判断;研究评判:~案情|~市场趋势。

  • 55 . 宣

    “宣告判决”的简称。法院向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和旁听群众宣告对案件的判决。我国法律规定,宣判一律公开进行;即使是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也公开宣判。

  • 56 . 协

    1.共同决定。

  • 57 . 臆

    1.犹武断。

  • 58 . 迎

    1.犹言迎刃而解。

  • 59 . 运

    1.古代官名。宋代始于转运使﹑发运使下设判官,职位略低于副使,称转运判官﹑发运判官,简称"运判"。

  • 60 . 元

    1.原先的判决书。

  • 61 . 院

    1.古代中央某些官署的属官。

  • 62 . 掌

    1.媒人。语本《周礼.地官.媒氏》:"媒氏,掌万民之判。"郑玄注:"判,半也。得耦为合,主合其半成夫妇也。"

  • 63 . 肇

    1.初分。

  • 64 . 重庆谈

    即1945年8月28日至10月10日国共两党在重庆举行的谈判。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为欺骗国内外舆论,争取时间发动大规模内战,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是。为尽一切可能争取民主和平,团结教育广大人民,8月28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从延安飞抵重庆,同国民党谈判。谈判进行了四十三天。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共同签署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11日,毛泽东返回延安,周恩来、王若飞留在重庆继续商谈。不久,蒋介石撕毁协议,向解放区进攻。这次谈判表明了共产党争取和平的诚意,揭穿了国民

  • 65 . 主

    1.唐宋时高级官员兼任较低职务之称。

  • 66 . 质

    1.质正判析。

  • 67 . 朱砂

    1.用红色笔画的判官像。旧时迷信,认为可以辟邪。

  • 68 . 中

    1.对半分开。 2.区别。

  • 69 . 朱

    1.见"朱红标判"。

  • 70 . 朱红标

    1.旧时官员批阅公文时用红笔作的点﹑圈﹑勾等记号。

  • 71 . 咨

    1.犹裁决。

  • 72 . 最后的审

    壁画。意大利米开朗琪罗作于1534-1541年。取材于《新约全书》,描绘世界末日来到时,耶稣亲自审判世界上一切人的善恶,善者上天堂,恶者下地狱。在近二百平方米的画面上创作了四百多个不同姿势的人体,其中以现实和历史人物为模特儿创造的形象有二百余人。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