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衣组词
  4. 【衣】开头能组哪些词

【衣】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夏衣冬裘。 2.专指皮裘或泛指衣服。

  • 2 .

    1.衣服的袖口。亦泛指衣袖。

  • 3 . 取蔽寒

    取:选取,采用;蔽:遮往。衣服只求抵御寒冷。

  • 4 .

    1.下裳。泛指衣和裙。

  • 5 .

    1.指衣裳前幅的下边。

  • 6 . 袽之戒

    1.谓对潜伏着的危机应有所戒备。语本《易.既济》:"六四,繻有衣袽,终日戒。"王弼注:"繻宜曰濡,衣袽所以塞舟漏也。"何楷订诂:"袽通作帤,塞漏孔之敝帛,即敝衣之帛也。"

  • 7 .

    1.衣衫。

  • 8 .

    1.单衣。亦泛指衣服。

  • 9 . 衫蓝缕

    衣服破烂。

  • 10 . 衫褴褛

    褴褛:破烂。衣服破破烂烂。

  • 11 .

    1.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2.《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后因以借指圣贤的君主。 3.代称达官贵人或儒雅之士。 4.借指中国。

  • 12 . 裳楚楚

    楚楚:鲜明的样子。形容服装整齐漂亮。

  • 13 . 裳格子

    1.存放衣物的框格家具。

  • 14 . 裳槅子

    1.即衣裳格子。

  • 15 . 裳盟会

    1.同"衣裳之会"。

  • 16 . 裳之会

    与“兵车之会”相对而言,指春秋时代诸国之间和好的会议。

  • 17 .

    1.衣服和食物。泛指基本生活资料。 2.借指俸禄。 3.指生计。 4.犹行当;职业。

  • 18 . 食不周

    周:齐备。形容衣食缺乏,生活困窘。

  • 19 . 食饭

    1.见"衣食饭碗"。

  • 20 . 食饭碗

    1.比喻赖以为生的职业或技能等。

  • 21 . 食父母

    踏入社会都靠父母提供。指生活所依赖的人。

  • 22 . 食节制法

    1. 衣食节制法,禁奢令,节俭令。

  • 23 . 食客

    1.指晋代世族豪强荫庇下的一种与奴相似的仆役。

  • 24 . 食税租

    指居官食禄。同“衣租食税”。

  • 25 . 食所安

    安:养;所安:养生的东西。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

  • 26 . 食业

    1.指维持生活的职业。

  • 27 . 食之谋

    维持生活的谋划。

  • 28 . 食住行

    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 29 .

    1.衣服首饰。

  • 30 .

    1.朝服与佩绶。

  • 31 . 书车

    1.古代帝王外出时用以装载衣服﹑书籍的从车。

  • 32 .

    1.盛衣服的竹器。

  • 33 .

    1.衣带。

  • 34 .

    1.盛衣的包裹,多为行旅时所用。 2.指衣袋。

  • 35 .

    1.即胞衣。

  • 36 . 褒带博

    1.宽衣大带。古代儒生的服式。

  • 37 .

    1.衣服和被褥。 2.单指衣服。 3.指装殓死者的衣服与单被。

  • 38 . 被群生

    衣被:给人衣穿,比喻加惠于人;群生:众生。比喻恩惠广施。

  • 39 . 敝履空

    1.见"衣弊履穿"。

  • 40 . 弊履穿

    1.衣服破败,鞋子穿孔。形容贫穷。

  • 41 .

    1.亦作"衣廪"。 2.指朝廷或官府所赐给的衣服粮食。亦泛指生活供给。

  • 42 .

    1.指师传的学问﹑技能等。盋,同"钵"。

  • 43 .

    佛教僧尼的袈裟和食器。僧尼受具足戒和到寺院暂住,必以衣钵齐备为条件,这两样也代表僧尼的一切所有。中国禅宗师徒之间的道法授受,常付衣钵为信,称为衣钵相传。后泛指思想、学术、技能上的继承。

  • 44 . 钵相传

    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传授,常常举行授与衣钵的仪式。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

  • 45 .

    1.缝补衣被。

  • 46 . 不蔽体

    蔽:遮。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 47 . 不布体

    布:铺开。衣服破烂,连身子都遮盖不住。形容生活贫苦。

  • 48 . 不兼采

    1.见"衣不重采"。

  • 49 . 不兼彩

    1.见"衣不重采"。

  • 50 . 不解带

    解带:解开衣带,指脱衣。因事过度操劳,以致不能脱衣安睡。也形容看护病人十分辛劳(多指对长辈)。

  • 51 . 不完采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着朴素。

  • 52 . 不曳地

    曳:拖。衣衫短小,不拖在地上。比喻衣着朴素。

  • 53 . 不遮身

    1.见"衣不蔽体"。

  • 54 . 不遮体

    1.见"衣不蔽体"。

  • 55 . 不重帛

    指不穿多件丝织的衣服。

  • 56 . 不重采

    重:重叠;彩:通“彩”。不穿多件色彩鲜艳的衣服。形容衣着朴素。

  • 57 . 不重彩

    1.见"衣不重采"。

  • 58 .

    1.相传老莱子行年七十,父母犹在,常身穿"五色彩褊襕衣,弄鶵鸟于亲侧"。事见《初学记》卷十七引《孝子传》。后遂用作典故,称孝养父母为"衣彩"。

  • 59 .

    1.衣服两旁开衩的地方。

  • 60 .

    1.古代贵族妇女所乘的一种前面开门后面用帷幕遮蔽的车子。可卧息,亦兼载衣服。《释名.释车》:"衣车,前户。所以载衣服之车也。"王先谦疏证补引孙诒让曰:"衣车前户者,对辎车后户也。《说文.车部》云:'辎,軿车,前衣车后也。'汉时辎车﹑軿车﹑衣车三者制度盖略相类,故《苍颉篇》云:'軿,衣车也。'明其形大同,惟以前后衣蔽及开户,微有区别。盖軿车四面有衣蔽,故此下文云:'軿车,軿,屏也。四面屏蔽,妇人所乘牛车也。'衣车则后有衣蔽而前开户,可以启闭。辎车则前有衣蔽,后开户。故刘云:'衣车,前户。'而许君又以'軿车,

  • 61 .

    1. 存放或收藏衣服的橱柜或壁橱。

  • 62 .

    1.束衣的带子。 2.衣与带。亦代称衣着,装束。 3.见"衣带水"。

  • 63 . 带书

    1.即衣带诏。

  • 64 . 带水

    1.像一条衣带那么宽的河流。形容水面狭窄。后亦泛指仅隔一水,极其邻近。语出《南史.陈纪下.后主》:"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 65 . 带一江

    1.犹言一衣带水。

  • 66 . 带诏

    1.藏在衣带里面的密诏。语出《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

  • 67 .

    1.袈裟和度牒。

  • 68 . 单食薄

    衣裳单薄,食物很少。形容生活困苦。

  • 69 .

    1.清代标志功名等级的衣服和顶戴。亦借指功名。

  • 70 .

    1.提起衣服前襟以盛物。亦指提起衣服前襟后所形成的兜子。 2.指衣襟。 3.衣袋。

  • 71 .

    1.几种小黄色或浅黄衣蛾,它的幼虫吃有机物质(如毛织品、毛皮或皮革)。

  • 72 . 饭碗

    1.见"衣食饭碗"。

  • 73 .

    1. 子棉上纤维的重量与子棉重量的比,通常用百分率来表示,是评定棉花品种优劣的一条重要标准。

  • 74 . 丰食饱

    丰:丰富;足:足够。指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 75 . 丰食足

    丰:丰富;足:足够。指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 76 .

    1.衣裳,服饰。 2.借指形体,身躯。

  • 77 .

    1.衣裳包裹。

  • 78 .

    1.犹覆盖。

  • 79 .

    1.见"衣裳格子"。

  • 80 .

    1.衣襟。亦指僧衣。 2.佛教徒挂在肩上的长方形布袋,用作拭手和盛物。 3.一种盛花之器。

  • 81 .

    1.制衣工匠。

  • 82 .

    1. 金属或其他坚韧材料做成或弯成的曲线形或弯角,用以钩住衣服。

  • 83 .

    1.即衣熏笼。

  • 84 .

    1.衣和冠。古代士以上戴冠,因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 2.泛指衣着,穿戴。 3.专指礼服。 4.代称缙绅﹑士大夫。 5.借指文明礼教。

  • 85 . 冠盛事

    1.指仕宦之家为人称羡的美事。

  • 86 . 冠土枭

    犹衣冠禽兽。指品德极坏,行为卑劣的人。

  • 87 . 冠枭獍

    相传枭是吃母的恶鸟,獍是吃父的恶兽。旧时比喻不孝的人。

  • 88 . 冠绪余

    绪余:残余。比喻名门之家的后裔。

  • 89 . 冠优孟

    优孟:春秋时楚国著名的的演杂戏的人,擅长滑稽讽谏。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 90 . 冠云集

    衣冠:古时士以上戴冠,衣冠连称,引申为世族士绅;云集:如云聚集,形容人多。达官显贵们集聚在一起。

  • 91 . 冠冢

    1.《汉书.郊祀志上》:"黄帝以僊上天,羣臣葬其衣冠。"后因称只埋葬死者衣冠的坟墓为衣冠冢。

  • 92 .

    1.古代的一种衣饰。在裳之右旁,另用一幅布帛对角裁开,缀于右后衽之上,使之钩而向前,谓之"衣圭"。

  • 93 .

    1.存放衣服用的立式柜。2.存放或收藏衣服的壁橱。

  • 94 .

    1.泛指粗布衣服。

  • 95 .

    1.犹衣架,挂衣服的横木。

  • 96 . 后穿

    1.汉邓通以濯船为黄头郎。文帝梦欲上天,不能,有一黄头郎从后推之上天,"顾见其衣裻(衫襦的横腰)带后穿"。觉后求推者郎,"即见邓通,其衣后穿",如梦中所见,遂宠幸之。事见《史记.佞幸列传》。后遂以"衣后穿"为谨身媚上,拍马奉迎的典故。

  • 97 . 狐坐熊

    1.穿狐裘坐熊席。形容生活奢侈。

  • 98 . 黄人

    1.指皇帝。

  • 99 . 火光

    1.相传春秋时,楚庄王奢靡无度,欲以大夫礼厚葬爱马。优孟闻之,巧言讽谏,诙谐相劝:"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事见《史记.滑稽列传》。后遂用作典故,谓被焚。

  • 100 .

    1.衣领。

  • 101 .

    1.铠甲。

  • 102 .

    1.挂置衣服的架子。

  • 103 . 架饭袋

    1.见"衣架饭囊"。

  • 104 . 架饭囊

    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没有能力,干不了什么事的人。

  • 105 .

    1.衣服和佩巾。语本《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余冠英注:"'巾',佩巾也。" 2.衣服和头巾。 3.指装殓死者的衣服与单被。 4.指青领衣和方巾。明清时的秀才服式。 5.借指秀才的资格和待遇。

  • 106 .

    1.见"衣襟"。

  • 107 .

    1.亦作"衣衿"。 2.古代指交领或衣下掩裳际处。后亦指上衣的前幅。

  • 108 .

    1.穿锦绣衣裳。谓显贵。

  • 109 . 锦过乡

    旧指富贵以后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

  • 110 . 锦还乡

    衣:穿。旧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中的衣服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

  • 111 . 锦褧

    锦衣外面再加上麻纱单罩衣,以掩盖其华丽。比喻不炫耀于人。

  • 112 . 锦荣归

    衣:穿。旧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中的衣服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夸耀的意思。

  • 113 . 锦荣归

    穿锦绣的服装荣耀地回归故乡:衣锦荣归,好不风光。

  • 114 . 锦尚絅

    1.同"衣锦褧衣"。

  • 115 . 锦食肉

    穿锦绣衣裳,吃肉食。形容生活富足。亦借指居官食禄。

  • 116 . 锦夜行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夜里穿着锦绣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

  • 117 . 锦夜行

    穿锦绣的服装在夜间行路。比喻荣华富贵而不在人前显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 118 . 锦夜游

    穿了锦绣衣裳在夜间出行。比喻虽居官位,却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荣耀显贵。同“衣绣夜行”。

  • 119 . 锦之荣

    显贵后回归故乡的荣耀。

  • 120 . 锦昼行

    穿了锦绣衣裳在白天出行。旧时形容在本乡做官,或在外地做官告老回乡,荣耀异常。同“衣绣昼行”。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