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在中间组哪些词
1 . 博望烧屯
1.三国时,刘备依于刘表,在博望坡与夏侯惇对敌,暗设伏兵,自烧屯伪遁,夏侯惇追来中计,损兵十万,被称为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事见《三国志.蜀志.先主刘备纪》。后演为诸葛亮火攻夏侯惇,如元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所写。
2 . 不伏烧埋
伏:屈服;烧埋:烧埋银钱,旧时官府向杀人犯追缴赔给死者家属的埋葬费。比喻不伏罪或不听劝解。
3 . 叉烧肉
1.粤菜中一种烤制成的熟肉。各地都有,常作家常小吃。
4 . 椽头烧饼
1.圆形烧饼。状似椽头,故称。
5 . 赤口烧城
赤舌:指谗言。比喻谗言为害极其严重。
6 . 赤舌烧城
赤:火红色。赤舌如火,足以烧城。比喻毁谤或挑拔离间的话非常伤害人。
7 . 发烧友
〈方〉对某项事业或活动非常迷恋专注的人;狂热的爱好者。
8 . 放火烧山
比喻煽风点火,挑拨离间。
9 . 放火烧身
1.比喻发动群众揭露自己的缺点错误。
10 . 覆酱烧薪
1.极言著作无价值或不受重视。
11 . 刮语烧书
1.谓灭除百家之言,焚烧《诗》《书》及列国史记。
12 . 火烧疮
1.病名。即灼伤。
13 . 火烧火燎
燎:烧。被火烧烤。比喻心里非常着急或身上热得难受。
14 . 火烧眉毛
火烧到眉毛。比喻事到眼前,非常急迫。
15 . 火烧祆庙
1.《渊鉴类函》卷五八引《蜀志》:"昔蜀帝生公主,诏乳母陈氏乳养。陈氏携幼子与公主居禁中约十余年。后以宫禁出外,六载,其子以思公主疾亟。陈氏入宫有忧色,公主询其故,阴以实对。公主遂托幸祆庙为名,期与子会。公主入庙,子睡沉,公主遂解幼时所弄玉环附之子怀而去,子醒见之,怒气成火而庙焚也。"元曲中常用此典,比喻爱情受挫折。
16 . 火烧云
日出或日落时出现的赤色云霞。
17 . 红烧肉
1. 利用红烧的办法烹调的猪肉。
18 . 剪须烧药
1.唐太宗与李绩君臣间的故事。李绩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乃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帝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见《旧唐书.李绩传》。
19 . 奸掳烧杀
奸淫妇女,抢劫财物,杀人放火。
20 . 饥火烧肠
饥不可忍,如火烧肚肠。形容饥饿不堪,难以忍受。
21 . 拣佛烧香
比喻看人行事或待人有厚薄。
22 . 磕头烧香
比喻求人说好话。
23 . 可烧而走
1. 可用火攻战术使(他们)败逃。走,逃跑,使动用法,使…走。如:可烧而走之。——《资治通鉴》。
24 .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谚语。原比喻平时不往来,遇有急难才去恳求。后多指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
25 .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1.亦作"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2.谓平日不早作准备或努力,到事情紧急时才匆忙设法。
26 . 惹火烧身
惹:引;身:本身。引火烧自己。比喻自找麻烦或自找苦吃。
27 . 燃烧弹
弹丸内装有燃烧剂,用于引燃或烧毁目标的弹药。按燃烧剂的作用性质,可分为集中性燃烧弹和分散性燃烧弹。前者用于不易燃目标,后者用于易燃的大面积目标。航空炸弹、炮弹、手榴弹等均有燃烧弹。引信药包弹体燃烧剂盒抛射药燃烧弹
28 . 汤烧火热
指生病发高烧。
29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不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出来了。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扼杀不了。
30 . 引火烧身
原比喻自讨苦吃或自取灭亡。现多比喻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错误,以争取大家的批评帮助。
31 . 灼背烧顶
指佛教徒燃艾或焚香烧炙头顶背脊。
32 . 煮鹤烧琴
比喻糟蹋美好事物因而大杀风景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