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荆组词
  4. 【荆】开头能组哪些词

【荆】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棘满途

    荆棘遍地。比喻世道艰难。

  • 2 . 棘塞途

    满路都是荆棘。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 3 . 棘铜驼

    铜驼:铜制的骆驼,古代置于宫门外。形容国土沦陷后残破的景象。

  • 4 . 棘载途

    满路都是荆棘。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 5 .

    长江中游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段的别称。因流经古荆州地区得名。河道曲折,藕池口以下最为突出,有“九曲回肠”之称。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沉积,河床淤高,泄洪能力减弱,为长江防洪重点河段。有荆江分洪和人工截弯取直等治理工程。

  • 6 .

    1.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二尺左右,叶对生,线形,全边,初生可食;夏日开白色略带淡红的唇形小花。茎叶可入药,能祛风散瘀,破结消肿。有姜芥﹑假苏﹑鼠蓂等异名。参阅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假苏》。

  • 7 .

    1.鸟名。即楚鸠。

  • 8 .

    1.战国末著名刺客。齐人。徙卫,人称庆卿。至燕,人称荆卿。燕太子丹奉为上客,衔命入秦刺秦王嬴政,事败被杀,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 9 . 轲刺秦王

    ①荆轲,卫国人,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于公元前227年奉燕太子丹命,携秦逃亡将军樊於期的首级和夹有匕首的地图见秦王。献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②散文篇名。载《战国策·燕策》,篇题后人所加。文章情节曲折,叙事生动,是《战国策》中的传记名篇,其重要情节后被采入《史记·刺客列传》中。

  • 10 .

    1.荆﹑楛皆木,材质粗窳,用以比喻粗劣之物。

  • 11 .

    1.即锦葵。也称"荍"﹑"芘芣"。草本植物。

  • 12 .

    1.荆山﹑蓝田山的并称。荆山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相传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得玉璞于此山;蓝田山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境内,出产闻名古今中外的蓝田玉。 2.指美玉﹐用以比喻优异人才。

  • 13 .

    1.用荆条编成的篮筐。

  • 14 .

    1.泛指蔓生山野的恶木莠草。 2.指劣质木料制的手杖。

  • 15 . 刘拜杀

    元明间流行的《荆钗记》、《刘知远》(即《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个南戏剧目的合称。

  • 16 .

    1.古代中原人对楚越或南人的称呼。

  • 17 .

    1.荆棘草丛。

  • 18 .

    1.柴门。 2.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隔江和虎牙山相对。江水湍急,形势险峻。古为巴蜀荆吴之间要塞。 3.指荆州。

  • 19 .

    1.荆都郊外。

  • 20 .

    1.荆州一带。亦泛指南方。 2.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907年高季兴任后梁荆南节度使,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世称荆南或南平。963年为北宋所灭。

  • 21 . 南杞梓

    荆:荆山,在今湖北省;杞梓:杞树和梓树,都是优质木材。荆南地方的杞树和梓树。比喻南方的优秀人才。

  • 22 .

    1.荆轲和聂政的并称。战国时著名刺客,后亦以谓仗义行侠者。

  • 23 .

    1.《太平御览》卷九百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桓冲镇江陵,正会夕,当烹牛。牛忽孰视帐下都督甚久,目中泣下。都督呪之曰:'汝能向我跪者,当启活也。'牛应声而拜,众甚异之。都督复谓曰:'汝若须活,遍拜众人者直往。'牛涕殒如雨,遂拜不止。值冲醉,不得启,遂杀牛。"后用以喻乞怜仍难苟活。

  • 24 .

    1.指楚人卞和从荆山得的未经雕琢的璞玉。 2.比喻具有美好资质的人才。

  • 25 .

    1.鞭笞,杖击。

  • 26 .

    1.对人称己妻的谦词。

  • 27 .

    1.指荆棘和枸杞,皆野生灌木,带钩刺,每视为恶木。因亦用以形容蓁莽荒秽﹑残破萧条的景象。 2.喻奸臣。

  • 28 .

    1.即荆轲。 2.指行险之人。

  • 29 .

    1.负荆请罪。

  • 30 .

    1.楚人,南人。 2.对人称己妻的谦词。

  • 31 . 人涉澭

    荆人:楚国人。澭:澭水。楚国人过澭水。后用以讽刺拘泥于成法,不知道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通的行为。

  • 32 .

    1.传说中的古九塞之一。

  • 33 . 三棱

    1.草名。亦称三棱草。多生沼泽地。茎柔韧可织物或造纸,块茎富含淀粉,可酿酒。中医学上以干燥块茎入药,主治症瘕积聚等症。

  • 34 .

    1.山名。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西部。漳水发源于此。山有抱玉岩,传为楚人卞和得璞处。 2.山名。在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南。相传禹铸鼎于此。 3.山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阌乡南。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亦名覆釜山。 4.山名。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

  • 35 . 山之玉

    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 36 .

    1.春秋时楚军阵法名。

  • 37 .

    1.用荆条搭建的屋舍。借指穷苦人家。 2.犹荆妇。称己妻的谦词。

  • 38 .

    1.亦作"荆荼"。 2.指春秋时的楚国和舒国。舒在今安徽省庐江县境内,时为楚之与国,故连称。

  • 39 .

    1.古楚国著名高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北。

  • 40 .

    1.即樱桃。

  • 41 . 天棘地

    到处都是荆棘。形容困难重重,障碍极多。

  • 42 .

    荆的枝条,性柔韧,可编制筐篮、篱笆等。

  • 43 .

    1.见"荆舒"。

  • 44 .

    1.楚王。诗赋中常指楚襄王,咏诵传说中襄王与巫山神女恋爱故事,见宋玉《高唐赋序》﹑《神女赋序》。 2.指恋爱故事中的男子。 3.指汉开国功臣刘贾。汉高祖刘邦封他为荆王。

  • 45 .

    1.战国时楚国与魏国的并称。

  • 46 . 文璧

    1.即和氏璧。宝玉名。

  • 47 . 文王

    1. 楚文王。如:荆文王恐其害己也。——《韩非子·五蠹》。

  • 48 .

    1.荆楚的巫祝。 2.荆山与巫山。

  • 49 .

    1.春秋时的楚国与吴国,后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2.汉初封建的九个同姓诸侯国之一。

  • 50 .

    1.楚地所产的小竹。

  • 51 .

    1.柴草。

  • 52 .

    1.楚地歌舞。后亦指女伎。

  • 53 .

    1.荆州和扬州。亦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 54 .

    1.楚国和晋国。楚本称荆;翼乃晋之别称。亦指原晋楚之地。

  • 55 .

    1.荆山之玉。即和氏璧。 2.喻美质贤才。

  • 56 .

    1.见"荆榛"。

  • 57 .

    1.亦作"荆蓁"。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2.谓没入荒野,指逝世。 3.比喻艰危,困难。 4.比喻恶人。 5.芥蒂;不快。

  • 58 . 榛满目

    荆榛:带刺的丛生灌木。放眼望去,都是荆榛。形容遭遇变故后到处都是荒凉的景象。也比喻处境困难,障碍重重。

  • 59 .

    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紫荆树》:"京兆田真兄弟三人,共议分财,生赀皆平均;惟堂前一株紫荆树,共议破三片,明日就截之。其树即枯死,状如火然。真往见之,大惊,谓诸弟曰:'树本同株,闻将分斫,所以憔顇,是人不如木也。'因悲不自胜,不复解树。树应声荣茂,兄弟相感,合财宝,遂为孝门。"后因以"荆枝"喻兄弟骨肉同气连枝。

  • 60 .

    1.古"九州"之一。在荆山﹑衡山之间。汉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约相当于今湘鄂二省及豫桂黔粤的一部分;汉末以后辖境渐小。东晋定治江陵(现属湖北),为当时及南朝长江中游重镇。明清置府,后废。 2.唐韩朝宗曾任荆州长史,为时人所推重,称韩荆州。见唐李白《与韩荆州书》。后因以"荆州"称己所推重之士。

  • 61 . 州乐

    1.乐府杂曲歌辞名。

  • 62 . 州市

    在湖北省中部偏南、长江北岸。1949年设沙市市,1994年与江陵县合设荆沙市。1996年改称荆州市。人口145.3万(1995年)。为湖北省重要城市、长江河港和江汉平原物资集散地。工业以轻纺、电子、机械为主。名胜古迹有古章华寺(楚灵王行宫遗址)、万寿宝塔、春秋阁、孙叔敖墓等。

  • 63 . 州瘿

    1.古代流行于荆州一带的颈生囊状赘生物的疾病。

  • 64 .

    1.指兄弟。

  • 65 .

    1.即和氏璧。亦用以喻美好资质。

  • 66 . 笔杨板

    荆:晋惠帝时权臣楚王司马玮;杨:晋惠帝时权臣杨骏;板:诏书。形容权臣专权用事。

  • 67 .

    1.即和氏璧。亦用以泛指美玉。

  • 68 .

    1."荆钗布裙"之省。 2.用为对己妻的谦称。

  • 69 .

    1.荆山。泛指古楚国境内的高山。语出汉王粲《登楼赋》:"蔽荆山之高岑。" 2.指荆南地区。

  • 70 .

    1.荆枝制作的髻钗。古代贫家妇女常用之。 2.借指贫家妇女。 3.指《荆钗记》。元柯丹丘作。现今流传者多为明人改本。写宋王十朋与妻钱玉莲双双拒绝权贵威逼,夫妻忠贞相爱的故事。

  • 71 . 钗布裙

    荆枝作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装束朴素。

  • 72 . 钗记

    南戏剧本。作者不详。清代有元人柯丹丘作一说。今存本为明人改本。叙钱玉莲拒绝富豪孙汝权的求婚,宁嫁以荆钗为聘的穷书生王十朋。王中状元后,因拒绝赘为丞相女婿,被派往潮阳。孙汝权伪造休书,玉莲投江自杀遇救。后经种种曲折,夫妻团圆。近代许多剧种有此剧目。

  • 73 .

    1.荆室柴门。谓贫者之居。

  • 74 .

    1.荆为楚之旧号,略当古荆州地区,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2.木名。古时用为刑杖。

  • 75 .

    1.犹荆棘。

  • 76 .

    1.西周时代的荆国(楚国)和凡国。荆国初建于今湖北省西部荆山一带;凡国故址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南。《庄子.田子方》:"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云:"凡﹐国名﹐在汲郡共县。"后以"荆凡"比喻存亡无定。

  • 77 .

    1.春秋时楚国勇士次非。

  • 78 .

    1.柴门。

  • 79 .

    1.对人称己妻的谦词。

  • 80 .

    1.荆轲和高渐离的并称。后泛指任侠行义的人。

  • 81 .

    1.楚歌。指楚狂接舆之歌。见《论语.微子》。 2.指荆轲之歌。见《史记.刺客列传》。

  • 82 .

    1.荆条皮鞭。鞭笞用的刑具。

  • 83 .

    1.对宋王安石的尊称。安石曾被封为荆国公。

  • 84 .

    1.柴门。 2.荆门山。泛指险要之地。 3.五代画家荆浩﹑关仝师徒以擅画山水齐名,故并称"荆关"。

  • 85 .

    1.用荆条编制的帽子。传说耶稣在被钉上十字架前,兵丁曾编棘冕,冠其首,戏称之为"犹太人的王"。

  • 86 .

    1.春秋时楚国的旧称。 2.汉初侯国名。

  • 87 .

    五代后梁画家。字浩然,沁水(今属山西)人。唐末隐居太行山之洪谷,自号洪谷子。善画山水,曾说吴道子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当采二家之长以自成一体。将皴法与水晕墨章的画法推向成熟。著有《笔法记》。有《匡庐图》存世。

  • 88 .

    1.指春秋时楚人卞和。 2.指和氏璧。

  • 89 .

    1.颜色名。

  • 90 .

    1.即和氏璧。

  • 91 .

    1.即紫荆花。观赏植物,春天开花,花紫红色,布满全枝,连成一片,烂漫如朝霞。 2.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 92 .

    1.即越鸡。体型较小的鸡。 2.比喻矮小。

  • 93 .

    1.指楚地的美女。亦用以喻名花。

  • 94 .

    1.用荆枝制成的发簪。借指贫妇。

  • 95 .

    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小灌木。

  • 96 . 棘丛里

    荆棘:荆条蒺藜;丛:聚集成堆。比喻境遇恶劣,坏人很多的地方。

  • 97 . 棘丛生

    荆棘:荆条蒺藜;丛:聚集成堆。荆蔓蒺藜成群地生长出来。比喻前进道路阻碍很大,困难极多。

  • 98 . 棘剌

    1.亦作"荆棘列"。亦作"荆棘律"。 2."紧急里"三个字的谐音。元曲中常用来形容惊慌﹑紧张。

  • 99 . 棘列

    1.见"荆棘剌"。

  • 100 . 棘律

    1.见"荆棘剌"。

  • 101 . 棘满腹

    比喻内心尽是不良的念头。

  • 102 .

    1.荆条。指刑杖。

  • 103 .

    1.荆地所产的梓木,质地优良,因用以喻优异人才。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