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结尾能组哪些词
1 . 把都
1.见"把都儿"。
2 . 别都
1.犹陪都。
3 . 奥古斯都
augustus,见“屋大维”。
4 . 奥古斯都
见“屋大维”(656页)。
5 . 百都
1.犹百城。各个城邑。
6 . 邦都
1.距王城四百里到五百里的地方。即公之采地与王同母弟及王之庶子所食邑。
7 . 拔都
1.亦作"拔突"。 2.蒙古语。意为勇士。
8 . 八都
1.犹八方。
9 . 北都
1.指今北京市。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由应天(今江苏南京市)迁都北京,正统六年正式定都北京,故北京亦称北都。
10 . 伯都
1.古代方言。虎的别称。
11 . 本都
1.本来建都之境。
12 . 边都
1.犹边邑。
13 . 柴都
1.传说中的古泉名。
14 . 长都
1.指汉都长安。
15 . 赤都
1.对十月革命后俄国首都的称呼。
16 . 楚都
1.古楚国的都城。多指郢。
17 . 吹都都
1.方言。玩具名。
18 . 二都
1.西周都城镐京与东周都城洛邑的合称。《诗.王风.王城谱》孔颖达疏:"《车攻序》云'复会诸侯于东都',谓王城也。周以镐京为西都,故谓王城为东都。王城即洛邑。"后因沿以称长安和洛阳。长安为西汉都城,镐京在其西南;洛阳为东汉都城,即东周的洛邑。 2.两个都邑。
19 . 大都
1.古代王畿外围公的采地。 2.泛称都邑之大者。 3.大概;大抵。 4.称事物大致的内容或情况。 5.大多。 6.仅仅;不过。 7.元代京城﹐旧址在今北京城内。蒙古忽必烈以开平为上都﹐辽之燕京为中都。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中都东北兴建新城﹐九年(公元1272年)改称大都﹐二十年(公元1283年)筑成。城东西两面相当今北京内城东西城墙﹐南至今东﹑西长安街﹐北至德胜门﹑安定门外土城旧址。参阅《元史.地理志一》﹑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建置》。
20 . 帝都
京都;京城:居必人才,游必帝都。
21 . 东都
1.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1)商代指商丘,在殷(殷墟)之东。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县。《左传·定公四年》:"封畛土略……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杨伯峻注:"相土,殷商之祖。《太平御览》八十二引《竹书纪年》云:'后相即位,居商丘。'则,相土之东都为今河南商丘县。"一说指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参阅《通鉴地理通释》卷四。(2)西周指洛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在镐京之东。《左传·昭公三十二年》:"昔成王合诸侯城成周,以为东都,崇文德焉。"(3)东汉都洛阳,在西汉京都长安之东。汉班固有《东都赋》。
22 . 奠都
确定首都的地址:~北京。
23 . 定都
把首都设在(某地)。
24 . 姑都
1.嘴撅起貌。
25 . 鄂都
1.指郢。
26 . 贰都
1.犹陪都。
27 . 方都
1.大都;大城。
28 . 酆都
地名,在四川。今作丰都。
29 . 干都
1.古代方言。老年人皮肤干枯暗淡的样子。
30 . 公都
1.复姓。战国时孟轲有弟子公都子。见《孟子.公孙丑下》。
31 . 改都
1.迁都。
32 . 关都
1.边关与都城。
33 . 护宝都
1.宋时警卫解县﹑安邑两盐池的武装组织。
34 . 故都
过去的国都。
35 . 官都
1.国家众官的首长或某地方某单位的行政长官。
36 . 古都
古代的都城:~洛阳。
37 . 古都都
1.形容不断腾涌的水声。 2.形容声音不绝貌。
38 . 孤都
1.古人对圆头东西的称呼。 2.形容因生气或愁苦而撅着嘴的样子。
39 . 骨都
1.见"骨都侯"。
40 . 骨都都
1.亦作"骨突突"。 2.腾涌貌。 3.象声词。
41 . 汩都都
1.水流声。
42 . 谷都
1.指把嘴撅起。
43 . 国都
首都
44 . 过都
1.明时豪强地主瞒田逃税的一种方法。
45 . 洪都
1.江西省南昌市的别称。隋﹑唐﹑宋时南昌为洪州治所,唐初曾在此设都督府,因以得名。
46 . 汉都
1.汉代都城。亦泛指汉族政权的都城。
47 . 黑云都
1.五代杨行密亲兵的称号。唐末藩镇亲军多以"都"为名。
48 . 鸿都
1.汉代藏书之所。 2.东汉灵帝光和元年设在鸿都门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出授高级官职。 3.借指秘书省。 4.指仙府。参见"鸿都客"。
49 . 皇都
1.京城;国都。 2.辽都名。辽神册三年建﹐会同元年改称上京。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波罗城。
50 . 嫮都
1.艳丽。
51 . 还都
1.回到都城;返回都城。 2.迁回原都。
52 . 建都
建立首都;把首都设在某地。
53 . 计都
1.梵历中的九星之一。它与罗?均为假想的星座。旧时星命家以为它们均主灾咎。
54 . 加德满都
尼泊尔首都。人口约42万(1991年)。海拔1370米,群山环抱,气候宜人,树木常青。自古为中国与印度间的交通要站。佛教圣地,多佛教、印度教寺院和古迹。有雄壮美丽的王宫。地毯等手工业著名。
55 . 京都
京城。
56 . 尽都
1.全都;统统。
57 . 旧都
故都。
58 . 浄都
1.净土。
59 . 浚都
1.语出《诗.墉风﹑干旄》:"孑孑干旟,在浚之都"。浚,春秋卫邑名。后泛指卫地。
60 . 列都
1.各城邑。
61 . 军都
1.军中战友。 2.山名。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境。
62 . 郎都
1.传说中凤鸟的飞鸣声。
63 . 洛都
1.即洛阳。因是著名的古都,故称。
64 . 丽都
1.华丽;华贵。
65 . 两都
1.两个京城;两个首都。周汉唐指长安和洛阳。汉班固有《两都赋》。 2.两个京城;两个首都。五代梁以开封府与河南府为东﹑西两都。 3.两个京城;两个首都。金代指上京会宁府城和中都大兴府城。 4.两个京城;两个首都。明代指北京和南京。 5.指汉班固所作《两都赋》。 6.借指汉代。
66 . 乐都
1.康乐之都。
67 . 名都
1.著名的城市。 2.著名的都城。
68 . 留都
称迁都之前的旧都。如明朝迁都北京后,以南京为“留都”。
69 . 冥漠之都
①指天庭或地府。 ②比喻最高境界。亦称“冥漠之乡”。
70 . 卢都
1.嘴唇鼓翘貌。表示不满。
71 . 媚川都
1.五代南汉刘鋹据岭南,于海门镇置兵八千人,专以采珠为事,号为"媚川都"。至宋开宝五年诏罢置。
72 . 迷丢答都
1.见"迷丢没邓"。
73 . 碌都
1.颤动;哆嗦。
74 . 滦都
1.即滦京。
75 . 末都
1.酱的一种。一说即榆子酱。
76 . 曼都
1.柔媚。
77 . 密都
1.传说中天帝静居之地。
78 . 南都
1.地名。东汉光武帝的故乡在南阳郡,郡治宛在京都洛阳之南,因称宛为南都。在今河南省南阳市。汉张衡有《南都赋》﹐李善注引挚虞曰:"南阳郡﹐治宛﹐在京之南﹐故曰南都。" 2.明人称南京为南都。如吴应箕记南京召试事,书名为《南都应试记》。
79 . 破柴都
1.五代时后蜀军队的一种称号,其兵士涅面成斧形。
80 . 陪都
在首都以外另设置的首都。如宋代的建康,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等。
81 . 鸟都
1.传说中的一种兽名。
82 . 邛都
1.古代西南少数民族国名。在今四川省西昌市东南。汉通西南夷,以邛都为越嶲郡。
83 . 青都
1.犹上清。道家幻想的仙境﹐天帝所居的宫阙。
84 . 全都
1. 全体,全部。如:去年栽的树全都活了。
85 . 琼都
1.京都。 2.指仙都。
86 . 山都
1.兽名。又称豚尾狒狒,是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
87 . 迁都
1.迁移国都。
88 . 清都
1.神话传说中天帝居住的宫阙。 2.帝王居住的都城。
89 . 庆都
1.传说中人名。为帝尧之母。古成阳(河南省范县)尧陵南有庆都陵。见《宋书.符瑞志上》﹑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瓠子河》﹑《<书>序》唐陆德明释文。
90 . 人都
1.兽名。山都的一种。
91 . 三都
1.三个都城。春秋鲁三桓执政,皆建城拟于国都,季孙之费﹑孟孙之成﹑叔孙之郈,称三都。 2.三个都城。指战国赵﹑卫﹑魏三国的都城。 3.三个都城。东汉称雒阳为东都,长安为西都,宛为南都,合称三都。 4.三个都城。指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魏都邺。 5.三个都城。指蜀之成都﹑广都﹑新都。 6.三个都城。唐都长安,显庆二年(657年)建洛阳为东都,天授元年(690年)建晋阳为北都,与长安合称三都。 7.指晋左思所著《三都赋》。 8.三种山都。山都,动物名,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旧时传说以山都为居
92 . 三徙成都
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93 . 申都
1.即申徒。
94 . 上都
1.古代对京都的通称。 2.古对陪都(下都)而言,称首都为上都。(1)北齐以晋阳为下都,故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为上都。《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北齐高洋以邺为上都,晋阳为下都。"(2)唐肃宗宝应元年建东﹑南﹑西﹑北四陪都,因称首都长安为上都。《新唐书.地理志一》:"上都,初曰京城,天宝元年曰西京……肃宗元年曰上都。" 3.元初于滦河北岸建开平府,世祖中统五年(1264)加号上都,岁常巡幸,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故址在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上都河北岸。 4.指天宫。
95 . 蜀都
1.古代蜀国的都城。即今四川省成都市。
96 . 甚都
1.很美。
97 . 设都
1.设立首都。
98 . 神都
1.犹神州。 2.犹言神京。谓京城。 3.指洛阳。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定都洛阳。洛阳旧号东都,至是改称神都,即今河南省洛阳市。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复称东都。参阅宋李上交《近事会元》卷四。
99 . 首都
一个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通常是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
100 . 桃都
1.传说中的树名。
101 . 添都
1.五代时称资助军队。
102 . 拓都
1.英语total之译音。总体:团体;社会。
103 . 通邑大都
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同“通都大邑”。
104 . 通都
1.四通八达的都市。
105 . 天都
1.天空。 2.帝王的都城。 3.星名。属于南方七星中的星宿。 4.安徽黄山高峰名。
106 . 下都
1.即陪都。于京都之外,择地别建的另一都城。列朝所指不一。(1)西周都镐京,以雒邑(今河南洛阳故城)为下都。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五:"《洛诰》序云:'周公往营成周',则成周乃东都总名。河南,成周之王城也;洛阳,成周之下都也。王城非天子时会诸侯则虚之,下都则保厘大臣所居治事之地。"(2)西晋都洛阳,东晋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下都。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3)北齐都邺,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为下都。见《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晋书》。(4)北宋都开封
107 . 厅子都
1.五代时帝王的亲军。
108 . 娴都
1.文雅。
109 . 五都
1.战国齐所设的五个行政区划。约当于其他各国的郡。 2.古代的五大城市。所指不一。(1)汉以洛阳﹑邯郸﹑临菑﹑宛﹑成都为五都。《汉书.食货志下》:"遂于长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长安东西市令及洛阳﹑邯郸﹑临甾﹑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2)三国魏以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改许县为许昌县"裴松之注引《魏略》:"改长安﹑谯﹑许昌﹑邺﹑洛阳为五都。" 3.五方都会。泛指繁盛的都市。
110 . 王都
1.天子的都城。
111 . 闲都
1.亦作"闲都"。 2.文雅俊美。闲,通"娴"。
112 . 吴都
1.指春秋吴国的都城。在今之江苏苏州。 2.指三国吴的都城建业。即今江苏南京市。
113 . 西都
1.古都名。(1)周武王都镐﹐至成王时别营洛邑为东都﹐因称镐京为西都。《诗.小大雅谱》:"小雅大雅者,周室居西都丰镐之时诗也。"(2)新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建洛阳为东都﹐因称常安(新莽改长安为常安)为西都。(3)东汉都洛阳﹐因称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汉班固《西都赋》:"汉之西都,在于雍州,实惟长安。"(4)唐显庆二年(657年)以洛阳为东都﹐因称长安为西都。(5)唐宝应元年(762年)以凤翔府为西都﹐不久罢。(6)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建都开封府﹐号东都﹐因改唐东都河南府为西都。(7)五代后唐同光
114 . 希颩胡都
1.形容情不自禁;胡涂。 2.形容神思迷迷糊糊。
115 . 乡都
1.宋元时代县下分乡,乡下分都,并称"乡都"。亦用以泛指农村地区。
116 . 徙都
1.迁移都城。
117 . 喜都都
1.形容非常高兴喜悦的样子。
118 . 仙都
1.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2.山名。在今浙江省缙云县。高六百丈,周三百里,本名缙云山。唐神龙初,以此名县。又名丹峰山,天宝七载改今名。道书以为第二十九洞天。
119 . 雄都
1.险要雄伟的城邑。
120 . 研京练都
指文思缜密而迟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