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假组词
  4. 【假】开头能组哪些词

【假】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跟事物本质不符合的表面现象:擦亮眼睛,不要被~所迷惑。也作假相。

  • 2 . 象牙

    赛璐珞的旧称。

  • 3 . 小子

    指性格泼辣、举止大胆奔放像男子的女孩子。

  • 4 . 惺惺

    假心假意的样子。

  • 5 .

    1.托身;化身。

  • 6 .

    1.休假。

  • 7 .

    1. 为诬陷人而虚构的案件。

  • 8 .

    1.见"假版"。

  • 9 .

    1.亦作"假板"。 2.谓未经朝廷宣布的权宜任命;或指对低级官吏不须通过朝廷的任命。受任命者称假版官。 3.指权宜任命的证书。

  • 10 . 版官

    1.见"假版"。

  • 11 .

    为了使人错认而装扮成跟本人不同的另一种人或另一个人;化装:他~什么人,就像什么人。

  • 12 .

    1.诽谤。

  • 13 . 报告

    1. 不正确的报告。如:在所得税空白表格上做的假报告。

  • 14 .

    1.借来的城池。

  • 15 .

    1.作假;虚构。

  • 16 . 虚脾

    1.犹言假心假意。

  • 17 .

    1.虚假的延续。

  • 18 .

    牙齿脱落或拔除后镶上的牙,多用瓷或塑料等制成。

  • 19 .

    1.暂且延缓。

  • 20 .

    1.虚言,假话。

  • 21 . 言判断

    断定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的复合判断。用“如果……那么……”、“只有……才……”等做逻辑联结词,如“如果具有共产主义理想,那么就不怕任何艰难困苦”。规定条件的判断,即“如果”后面的判断,叫“前件”;以前件为条件的判断,即“那么”后面的判断,叫“后件”。条件有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充分又必要条件三种,相应地,假言判断也就有三种。假言判断的真假,并不取决于前件和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前件和后件之间是否有条件关系。

  • 22 . 言选言推理

    通常指“二难推理”。见“二难推理”(7页)。

  • 23 . 言直言推理

    第一个前提是假言判断,第二个前提和结论都是直言判断,分别肯定或否定该假言判断的前件或后件的推理。

  • 24 . 洋鬼子

    1.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的人物。在《不准革命》一章里,写钱府的大少爷"假洋鬼子"冒充革命而不准阿Q革命。后因以"假洋鬼子"比喻心胸狭隘﹑苛求于人而不准他人革命的人。

  • 25 . 以辞色

    假:给;辞:言辞;色:神色。指好言好语、和颜悦色地对待。

  • 26 .

    1.宽纵;宽容。

  • 27 .

    ①虚假的心意:虚情~。 ②故意(表现或做出):他~笑着问,‘刚来的这位是谁呢?’

  • 28 . 意撇清

    假意:假装。本不清高,却故意自命清高。

  • 29 .

    1.暂时安葬。

  • 30 .

    1.封建时代称以归隐为名,而实为欺世盗名的所谓隐士及其行为。

  • 31 .

    1.鸨母。

  • 32 .

    1.假借事物作比喻。

  • 33 . 誉驰声

    指没有真才实学,靠互相吹捧扬名。

  • 34 .

    1.见"假黄钺"。

  • 35 . 越救溺

    假:借助;溺:被水淹。原指到很远的越国请善游水的人来救溺水的孩子。比喻行动适应不了紧急的需要。

  • 36 .

    1.见"假葬"。

  • 37 .

    1.亦作"假塟"。 2.谓暂时浅埋以待改葬。

  • 38 .

    1.即使,如果。

  • 39 .

    ①模仿真的造假的:~证件。 ②捏造:~理由。

  • 40 .

    1.弄虚作假的账目。

  • 41 . 招子

    1. 故意做出某种像真的姿态。如:别跟我来假招子。

  • 42 .

    1.赈济。

  • 43 .

    1.假若。

  • 44 .

    也称“义肢”。供截肢者使用以代偿缺损肢体部分功能的人造肢体。有上肢假肢和下肢假肢。多用铝板、木材、皮革、塑料等材料制作,其关节采用金属部件。

  • 45 .

    1.权宜所授之职。

  • 46 .

    1.苗木栽种或出圃前的一种临时保护性措施。掘取的苗木如不立即定值,则暂时将其集中成束或排壅土栽植在无风害﹑冻害和积水的小块土地上,以免失水枯萎,影响成活。

  • 47 .

    1.即一口钟。指古代一种无袖不开衩的长外衣,以形如钟覆,故名。

  • 48 .

    1.借助。

  • 49 .

    1.假装,故意表现出一种动作或情况来掩饰真相。 2.假扮。

  • 50 .

    故意做出某种动作或姿态来掩饰真相:他继续干着手里的活儿,~没听见ㄧ~糊涂。

  • 51 .

    1.宽纵。

  • 52 .

    1.休假的士兵。

  • 53 .

    1.汉代诸府的文书官。

  • 54 .

    1.假装,装作。

  • 55 .

    借用(某个场所):~俱乐部举办联谊会。

  • 56 . 五百

    1.古代对边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连之长称假五百。一称假率。

  • 57 .

    1.借用事物。 2.假造的东西。

  • 58 . 物为用

    假:借。借助外物,为自己所用。

  • 59 .

    1.苟延残喘。 2.暂时休息。

  • 60 . 戏真唱

    1. 弄假成真。又作“假戏真做”。

  • 61 . 戏真做

    指戏演得逼真或把假的事情当作真的来做。

  • 62 .

    1.宽限;期限。

  • 63 .

    同‘假象’。

  • 64 . 相国

    1.代理相国。

  • 65 .

    想像;假设 ②:~敌ㄧ~的故事结局。

  • 66 . 想敌

    军事演习时所设想的敌人。

  • 67 . 痴不癫

    痴:傻,呆;癲:疯癫,癫狂。假装呆傻,实际并不疯癫。形容外表看似愚钝,而心里却十分清醒。

  • 68 .

    装傻;假装糊涂。

  • 69 .

    装出某种样子;冒充:~正经 ㄧ~内行。

  • 70 .

    1.假充,假冒。

  • 71 .

    1.凭藉威望地位。

  • 72 . 传圣旨

    比喻假借上峰的旨意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 73 .

    1.短暂的喘息。谓不久于人世。

  • 74 .

    1.非正式的封拜。

  • 75 .

    1.义父。

  • 76 . 妇人

    1.戏曲中男子扮演的旦角。

  • 77 . 妇戏

    1.古时称男扮女的表演。

  • 78 .

    1.告假。

  • 79 .

    由单一的细胞发育而成的根,形状像丝,没有维管束,作用与根相同,如苔藓植物的根。

  • 80 . 公济私

    假:借;济:帮助。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

  • 81 . 公营私

    假借公家的名义,谋取私人的利益。同“假公济私”。

  • 82 .

    1.一种不穿入结构、只用作装饰以使房屋的一面与另一有真正拱形孔洞的面相协调的封闭拱。2.形象似拱而实际并非拱结构的构件。

  • 83 .

    1.临时授予官衔。 2.伪装官员的人。

  • 84 .

    1.借用馆舍。 2.引申指作客旅居。

  • 85 .

    果实的食用部分不是子房壁发育而成,而是花托或萼发育而成的叫做假果,如梨、苹果、无花果、桑葚等。

  • 86 .

    1.古时称起事者自立的名号。亦用以称起事者。

  • 87 .

    1.聊为凑合。 2.佛教语。谓一切事物均由众缘和合而成,暂时聚合,终必离散。

  • 88 .

    1.谓暂时依附。

  • 89 .

    1.古代对边境县人民实行军事编制,设伍﹑里﹑连﹑邑四级,一邑之长称假候。

  • 90 .

    1.比喻借用他人之势作威作福的人。

  • 91 . 虎张威

    假:借。借别人的声威恫吓他人。

  • 92 .

    1.隐瞒真情的话。

  • 93 . 皇帝

    1.暂时代理皇帝。汉平帝元始后,王莽以外戚执政。平帝死,莽自居摄,朝会祭祝"皆如天子制",称"假皇帝",臣民谓之"摄皇帝"。详见《汉书.王莽传上》。

  • 94 . 黄钺

    1.魏晋南北朝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往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

  • 95 .

    1. 为欺骗顾客而制造的仿造品。如:假货充斥市场。

  • 96 .

    1.寄托事迹。

  • 97 .

    1.见"假藉"。

  • 98 .

    1.见"假髻"。

  • 99 .

    1.后母,继母。

  • 100 .

    1.亦作"假紒"。亦作"假结"。 2.假发所作之髻,供妇女装饰用。古称编,汉以后称假髻。髻﹑紒﹑结,古字通。

  • 101 .

    1.超越身分擅立名号。

  • 102 . 阶救火

    假:借;阶:梯子。比喻做事不讲效率,做事机械。

  • 103 .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 104 . 节侯

    1.芦苇的别称。

  • 105 .

    1.见"假髻"。

  • 106 .

    ①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名义,招摇撞骗。 ②六书之一。许慎《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假借是说借用已有的文字表示语言中同音而不同义的词。例如借当小麦讲的‘来’作来往的‘来’,借当毛皮讲的‘求’作请求的‘求’。 ③〈书〉宽容:针砭时弊,不稍~。

  • 107 . 借义

    1.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叫假借义。如"而"原意为胡须,借用为连词义;"来"原意为小麦,借用为来去的"来"的意义。

  • 108 .

    1.亦作"假耤"。 2.凭藉;借助。

  • 109 . 金方用真金镀

    方:才。假的金子才用真真镀。比喻只有假的或劣质的东西才需装饰,以冒充真的或质量好的。

  • 110 .

    1.租屋而居;暂借居住。 2.指寄居。

  • 111 . 局子

    1.犹圈套。

  • 112 .

    1.暂代的君主。

  • 113 .

    1.假期之后。

  • 114 .

    1.借口,托辞。 2.假托;假冒。

  • 115 .

    1.《诗.大雅.假乐》:"假乐君子,显显令德。"孔颖达疏:"言上天嘉美而爱乐此君子成王也。"陆德明释文:"﹝假﹞音暇,嘉也。"《礼.中庸》引作"嘉乐"。后谓美好快乐为"假乐"。

  • 116 . 力于人

    借别人的力量做事。

  • 117 .

    1.暂时代理职务的官吏。

  • 118 .

    1.南朝齐末年的一种服饰。

  • 119 .

    1.借,租借。

  • 120 .

    1.假如;即使。 2.谓暂时代理县令。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