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在中间组哪些词
1 . 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2 . 朝闻夕改
早晨闻过,晚上即改正。形容改正错误之迅速。
3 . 朝闻夕没
早晨闻道,晚上可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4 . 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5 . 百闻不如一见
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6 . 博闻辩言
博:多。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7 . 不求闻达
闻:有名望;达:显达。不追求名誉和地位。
8 . 博闻多识
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9 . 博闻强记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0 . 博闻强识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1 . 博闻强志
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12 . 兵闻拙速
指用兵打仗当求速胜而不计战法的巧拙。
13 . 不闻不问
闻:听。人家说的不听,也不主动去问。形容对事情不关心。
14 . 不相闻问
闻问:通消息,通音讯。指没有联系或断绝往来。
15 . 传闻不如亲见
听人传说总不如亲眼所见。
16 . 传闻失实
传闻:辗转传述听到的。由于辗转相传,已不符合起初的情况。
17 . 传闻异词
1.见"传闻异辞"。
18 . 传闻异辞
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19 . 耳闻不如面见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20 . 耳闻不如目睹
1.见"耳闻不如目见"。
21 . 耳闻不如目见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22 . 耳闻不如眼见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
23 . 耳闻目睹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24 . 耳闻目击
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25 . 耳闻目见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26 . 耳闻目览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27 . 耳闻目染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28 .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29 . 耳闻眼睹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30 . 耳闻眼见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31 . 耳闻则诵
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32 . 登闻鼓
1.古代帝王为表示听取臣民谏议或冤情﹐在朝堂外悬鼓﹐许臣民击鼓上闻﹐谓之"登闻鼓"。
33 . 风闻论事
1.同"风闻言事"。
34 . 风闻言事
1.谓古时御史等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 2.泛指据传闻向上检举官吏。
35 . 多闻强记
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36 . 多闻阙疑
闻:听;阙疑:有疑问的地方要保留。虽然见多识广,有不懂之处,还应存有疑问。指谦虚谨慎的治学态度。
37 . 方闻科
1.科举时应试科目之一。方﹐通"旁"。
38 . 方闻之士
有道而博闻的人。
39 . 寡闻少见
听的少,见的少。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40 . 骇人闻见
使人目见耳闻感到震惊。同“骇人视听”。
41 . 骇人闻听
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同“骇人听闻”。
42 . 罕闻寡见
罕、寡:少。见识不广,知识有限。
43 . 欢闻变歌
1.乐府吴声歌曲。
44 . 欢闻歌
1.乐府吴声歌曲。
45 .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可是一辈子也不互相来往。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46 . 晋惠闻蛙
比喻愚昧寡闻。
47 . 举世闻名
举世:全世界。全世界都知道。形容非常著名。
48 . 久闻大名
闻:听到。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
49 . 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1.客套语。谓早已知道对方的声名。
50 . 久而不闻其香
在有香草的房子里呆久了,就闻不着香草的香味了。比喻处在某个环境中的时间长了,对周围一切都觉得很平常。
51 . 令闻广誉
令:美、善;闻:名声。美好的名声,很大的荣誉。
52 . 令闻嘉誉
对有功德的人记载其功绩,进爵嘉奖。
53 . 令闻令望
令闻:美好的名声;令望:有美好的威仪,使人景仰。有美好的名声和品德,使人仰慕效法。
54 . 李闻血案
1946年6月,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闻一多在昆明发起《呼吁和平宣言》的万人签名运动。7月11日,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15日,闻一多在昆明主持李公朴死难报告会和记者招待会后,于归途中又遭特务杀害。这两起血案激起全国各界人士的极大愤怒。
55 . 览闻辩见
指见识多,能说会道。
56 . 柳浪闻莺
1.杭州西湖十景之一。
57 . 名闻利养
佛家语。指名声远闻,以利养身。
58 . 名闻天下
形容名声极大。
59 . 名闻遐迩
名声传扬到各地,形容名声很大。
60 . 洽闻博见
见闻广博,知识丰富。
61 . 洽闻强记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62 . 浅闻小见
闻:见识。学问浅薄,见解不高。
63 . 千闻不如一见
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
64 . 区闻陬见
区、陬:角落。见闻不广,学识浅陋。
65 . 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象看到某个人,听到他的声音一样。形容刻画、描写人物生动逼真。
66 . 如入鲍鱼之肆,久闻不知其臭
鲍鱼:咸鱼;肆:店铺。好像进了卖咸鱼的店,时间长了就闻不到腥味了。比喻环境熏染对人的影响极大。
67 .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68 . 上闻爵
1.见"上闻"。
69 . 上闻下达
闻:听见;达:通晓,明白。使上级知道,下级的人明白。
70 . 山阳闻笛
比喻沉痛怀念故友。
71 . 声闻乘
1.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72 . 声闻过情
名声超过实际。
73 . 声闻过实
声闻:声望,名声;过:超过;实:实际。名声超过实际情况。指名不副实。
74 . 声闻九皋
九皋:深泽。比喻负有盛名,为世人所称誉。
75 . 使之闻之
闻:听见。故意让人听见。
76 . 望闻问切
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77 . 遐尔闻名
形容名声大,远近都知道。
78 . 遐迩闻名
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79 . 喜闻乐见
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80 . 衅闻罕漫
1.不明貌。
81 . 腥闻在上
腥闻:原指酒肉的腥味,引伸为丑恶的名声。比喻丑名远扬。
82 . 舋闻罕漫
1.昏暗不明貌。
83 . 謏闻之陋
謏闻:小有名声。仅有小小的名声,很浅陋。
84 . 新闻报
日报。1893年2月创刊于上海。初为中外合股,1899年美国人福开森接办,逐步面向工商界。1929年史量才购得福开森股权,报权全部转入中国人手中。1949年5月停刊,同年6月改组出版《新闻日报》,1960年5月终刊。1985年4月2日复刊。
85 . 新闻发布会
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向新闻界发布新闻或介绍情况的一种方式。有定期或不定期两种。中国于1983年4月起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国家机关各部门均有专职新闻发言人。
86 . 新闻公报
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直接或委托通讯社就有关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决议等发表的新闻性公告和声明。
87 . 新闻馆
1.报社。
88 . 新闻记者
1.采访和撰写﹑报道新闻的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专职人员。
89 . 新闻纪录片
纪录和报道当前国际与国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要事件的一种影片。以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为表现对象,现场采访摄录,然后将所摄素材经过编辑、剪接,成为一个专题,例如新闻简报、文献纪录片等。
90 . 新闻篇
1.报纸。
91 . 新闻人物
1.具有新闻价值﹑可以引起社会注意的人物。
92 . 新闻社
1.即通讯社。采访﹑搜集和向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的机构。
93 . 新闻摄影
以新闻事件为表现对象的摄影。要求在现场抓取典型瞬间进行拍摄,以真实、及时地反映生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摄影者应事前深入采访,现场观察并迅速分析判断,以拍摄到客观真实而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94 . 新闻五要素
新闻学术语。指单一的新闻事实应具备的要素,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因五要素的英文开头字母都是w,故也称“五个w”。
95 . 新闻纸
又称“白报纸”。用于印刷报刊及一般书刊的纸。由80%以上的机械木浆和20%以下的化学木浆不施胶制成。有良好的吸油墨性,但不耐水,纸色易泛黄。
96 . 厌闻饫听
指充分听取。
97 . 一闻千悟
形容悟性极高。指略一指点,即完全了悟。
98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1.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语出《诗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99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00 . 逸闻趣事
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101 . 逸闻琐事
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102 . 逸闻轶事
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103 . 异闻传说
不同寻常的奇异的消息。
104 . 轶闻遗事
世人不大知道的事迹和传说。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同“轶事遗闻”。
105 . 遗闻琐事
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同“遗闻逸事”。
106 . 遗闻轶事
散失,遗留下来的事迹。
107 . 遗闻逸事
指前代或前人遗留下来而少为人知的传闻,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108 . 有闻必录
闻:听到的;录:记录。听到什么,不管对不对,全都记录下来。
109 . 有闻必録
1.把听到的都记下来。
110 . 饫闻厌见
饫闻:饱闻;厌见:饱见。指见闻甚多。
111 . 张闻天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又名洛甫,江苏南汇(今属上海市)人。1919年加入少年中国学会。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苏联,先后在中山大学和红色教授学院学习。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主席。1934年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代替博古在党中央负总责。1935年到陕北后主持召开了瓦窑堡会议。后历任延安马列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西北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常委兼组织部长。建国后,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