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北组词
  4. 【北】在中间组哪些词

【北】在中间组哪些词

更新:
  • 1 . 白首

    北面:古以南面为尊,北面为卑,此指学生敬师之礼。谓年老犹拜师受业。

  • 2 . 大

    1.指牡丹。五代时南汉为夸岭海之强﹐每接北使﹐辄名其地所产茉莉为"小南强"。后其国主刘鋹降宋﹐见洛阳牡丹﹐大为骇叹﹐人戏谓之曰:此名"大北胜"。见宋陶谷《清异录.花》。

  • 3 . 城徐公

    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

  • 4 . 池偶谈

    一名《石帆亭纪谈》。笔记。清代王士fe32作。二十六卷。分“谈故”、“谈献”、“谈艺”、“谈异”四目。记述明清典章制度、历史沿革、文人士大夫言行轶事、经史考辨和诗文书画创作,又夹杂神鬼怪异故事。

  • 5 . 代马依

    代:古国名,泛指北方。北方所产的马总是怀恋北边吹来的风。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它乡。

  • 6 . 东西南

    指居处无定之人。

  • 7 . 地天南

    一在地之北,一在天之南。形容地区各不相同。也形容距离极远。

  • 8 . 东南一尉,西一候

    1.谓设官镇守南北边疆。尉﹑候,武官名。

  • 9 . 葛饰

    日本浮世绘画家。作品多反映日本人民的风俗人情。擅长工笔人物和描绘自然景色。继承传统绘画技法而有所革新,形成北斋流派。与喜多川歌b077、安藤广重合称浮世绘三大家。代表作有《富岳三十六景》等。

  • 10 . 东大鼓

    1. 曲艺中大鼓的一种。也叫辽宁大鼓。

  • 11 . 东

    1.产于我国东北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处的一种虎。体型大,毛色较淡。为镧聋@类保护动物。

  • 12 . 东抗日联军

    简称“抗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部队。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地先后组织起东北人民革命军、抗日同盟军、反日联合军等抗日武装。1936年2月统一改称东北抗日联军。并编成第一、二、三路军。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

  • 13 . 东抗日义勇军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武装的统称。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下,东北人民和国民党军队部分爱国官兵,组成了名为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数百支抗日武装,在东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但因缺乏统一领导和各部队间缺乏相互支援,至1933年春大部溃散。其中一部分,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

  • 14 . 东平原

    中国最大的平原,主体部分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间,南临辽东湾,由松花江、嫩江和辽河冲积而成,北部称松嫩平原,南部称辽河平原。通常将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会合处的三江平原也包括在内。面积约35万平方千米。大部分海拔在200米以下。中国重要农业基地,提供大量商品粮。石油资源丰富。

  • 15 . 东野战军

    见“第四野战军”(1148页)。

  • 16 . 东易帜

    1928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其子张学良任东三省保安司令,派代表与南京国民政府商谈东北易帜,实现中国统一。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等发表通电,实行易帜,服从国民政府。1929年1月7日,成立了以张学良为主席的东北政务委员会。

  • 17 . 东西南

    指居处无定之人。

  • 18 . 古

    1.长城隘口之一。在北京市密云县东北,为古代军事要地。

  • 19 . 古

    1. 全北区(大陆动物地理区之一)划分的一个亚界,包括欧洲、亚洲北部以及非洲撒哈拉以北。

  • 20 . 湖大鼓

    1.曲艺的一种。清代咸丰年间由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一带的大鼓传入湖北省发展而成,流行于武汉市和鄂东一带。初用鸳鸯铁板按节拍,后改用木板,并以三弦﹑二胡伴奏。基本曲调有四平调等。

  • 21 . 湖

    别称“鄂”。在中国中部、长江中游。面积1860万平方千米。人口约5727万(1995年),有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清代置省。省会武汉。西、北、东为山地、丘陵,中南部为江汉平原。长江由西向东流贯,北有汉水汇入。淡水湖数量全国第一。亚热带湿润区。经济较发达。主要工业有钢铁、机械、电力(水电为主)和纺织。农产中稻米、棉花、油菜籽和芝麻产量居全国前列。重要商品粮产区。淡水渔业发达。

  • 22 . 湖渔鼓

    1.曲艺的一种。清代乾隆年间,道情流入湖北省后发展而成。流行于湖北。原为一人坐唱,仅用渔鼓﹑简板按节拍。曾与皮影戏合流,改由集体演唱或两人对唱,句尾增加帮腔。解放后与皮影戏脱离,并吸收湖北小曲的曲牌,增加四胡﹑扬琴等伴奏乐器。

  • 23 . 海天南

    形容万里之遥,相距极远。亦形容地区各异。

  • 24 . 华平原

    中国第二大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由黄河、海河和淮河等冲积而成。北起燕山南麓,西至太行山、伏牛山山麓,东临渤海、黄海并和山东丘陵接壤,南到安徽、江苏两省北部。面积30万平方千米。大部分海拔在50米以下,地势平坦。黄河以北称海河平原,以南称黄淮平原。中国重要农业基地。富石油、煤等矿产资源。沿海产盐。

  • 25 . 华野战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之一。由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解放区的八路军发展而成。1945年11月整编为晋察冀野战军。1947年6月重新组建,杨得志任司令员,罗瑞卿任第一政委。1948年5月与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合编,统称华北野战军,由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政委薄一波、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等领导。1949年2月改称第十八、十九、二十兵团,直属人民解放军总部指挥。曾举行察绥战役,参与发动平津战役,解放了华北全境。

  • 26 . 华油田

    河北省中部地区油田的统称,又称“冀中油田”、“任丘油田”。1976年开发,原油产量达1500万吨。通过输油管和铁路线运往华东等地加工利用。

  • 27 . 喝西

    原作“吸风”。指道家所宣扬的一种境界,即不食人间烟火,只靠呼吸空气生存。指没有东西吃,空着肚子过日子。

  • 28 . 河梆子

    河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由清乾隆年间传入河北的秦腔和山西梆子逐渐演变而成。参看〖梆子腔〗。

  • 29 . 河

    别称“冀”。在中国中北部、太行山东面,临渤海。面积1877万平方千米。人口6420万(1995年)。清代置直隶省,1928年改河北省。省会石家庄。西北部为高原、山地,东南部属华北平原。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河流域。除最北部外,均为暖温带半湿润区。工农业较发达。工业以纺织和煤炭最为重要。农产以小麦、玉米、棉花为主。盛产温带水果。沿海以产“长芦盐”著名。

  • 30 . 河

    1.落叶乔木,树皮白色﹑光滑,叶子卵圆形。木材轻软有弹性。为华北﹑西北黄土丘陵地的造林树种。也叫椴杨。

  • 31 . 黄门

    1."黄门北寺狱"的省称。

  • 32 . 黄门寺狱

    1.后汉狱名。《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帝愈怒﹐遂下膺等于黄门北寺狱。"后以"黄门北寺狱"为冤狱的泛指。

  • 33 . 淮

    在安徽省北部、濉河沿岸,濉阜铁路和京沪铁路苻夹支线通此。1960年设濉溪市,1971年改淮北市。人口7214万(1995年)。煤炭工业发达,为中国重要的煤炭工业城市。有“淮北煤城”之称。特产口子酒、濉溪大曲酒。古迹有相山庙、共姬墓等。

  • 34 . 冀空群

    冀:河北的简称。伯乐一过冀北,冀北的良马就被挑选殆尽。比喻优秀的人才或珍贵的物品被接待一空。

  • 35 . 江大营

    1853年清政府在长江北岸扬州建立的军营。与驻天京(今南京)城外的江南大营相呼应,企图阻止和截断太平军北进的道路。1856年被太平军击破,不久又重建。1858年太平军攻克扬州,江北大营被摧毁。

  • 36 . 开禧

    南宋攻金战役。1206年(开禧二年),南宋大臣韩b029胄得悉金国衰弱,出兵分路北上攻金,宋军初战略胜,但后因用人不当,措置失误,北伐失利。次年韩b029胄被杀,宋、金议和。

  • 37 . 孔

    1.即孔融。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因其曾为北海相,故称。

  • 38 . 魁

    1. 加拿大最古老的城市,濒圣劳伦斯河。

  • 39 . 骊山

    1. 骊山在今陕西临潼县,是名词做状语表示(阿房宫)从骊山(造起)。北构:向北建筑。如: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唐·杜牧《阿房宫赋》。

  • 40 . 南箕

    箕:星宿名,形状象簸箕;斗:星宿名,形状象酒斗。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实用。

  • 41 . 南橘

    枳:落叶灌木,果实味苦酸,球形。古人认为南方之橘移植到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后用来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

  • 42 . 南瞿

    1.清朝道光年间,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皆藏书丰富,世称南瞿北杨。

  • 43 . 南水调工程

    中国从长江调水解决华北、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一项庞大水利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在江苏扬州附近抽取长江水,大体沿京杭运河逐级提水北上,穿过黄河直达天津。中线近期从丹江口引水,远期将线路延伸至三峡,经南阳、汉淮分水岭缺口,在郑州西北过黄河,沿京广铁路北行,直达北京。西线从长江上游引水到西北地区。近期先开始实施东线和中线。

  • 44 . 闽

    1.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分布于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部分地区。

  • 45 . 南陈

    1.指明末画家陈洪绶与崔子忠。陈是浙江诸暨人,崔是山东莱阳人,居顺天(今北京市),以善画人物齐名。

  • 46 . 南陈

    1.指明朝李时勉﹑陈敬宗。李为北京国子监祭酒,陈为南京国子祭酒,皆以直节重望,为士林所依归。

  • 47 . 南船

    比喻行踪不定。

  • 48 . 南顿

    1.佛教禅宗的两个宗派。一派主张顿悟,是为南宗;一派主张渐修,是为北宗。

  • 49 . 南贩

    为了谋生而到处奔走。

  • 50 . 面眉南

    指脸面相背,互不理睬。形容相处不合,各不照面。

  • 51 . 南棹

    犹南航北骑。形容乘舟骑马,南北奔走。

  • 52 . 南征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亦作“南征北讨”。亦作“南征北战”。

  • 53 . 南征

    征:征伐;剿:征剿。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 54 . 南征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过多次战斗。

  • 55 . 南征

    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 56 . 南枝

    南枝向暖,北枝受寒。比喻彼此处境的苦乐不同。

  • 57 . 南

    1.唐时皇宫禁卫军分为南衙﹑北衙﹐合称"南北衙"。 2.唐时谓宰相以下群臣为南衙,称宫中宦官为北司,合称"北司﹑南衙",亦称"南北衙"。参见"南衙"。

  • 58 . 南

    1.宋代皇室子弟的学塾,有南北两处,故称。

  • 59 . 南战争

    也称“美国内战”。1860年反对黑人奴隶制度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第二年,实行奴隶制的南方十一个州宣布独立,组成南方联盟,并发动了内战。战争初期,南部联军处于优势。1862年,林肯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宣言》,并改组军队,获得人民的广泛支持,使战局得以扭转。1865年4月,南部联军宣布投降,战争结束。这场战争,加快了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进程。

  • 60 . 南

    1.我国佛教禅宗的两个派别。佛教禅宗自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南北二宗:南宗为六祖慧能所创,主张"顿悟说",行于南方;北宗为神秀所创,主张"渐悟说",行于北方。故有"南能北秀"﹑"南顿北渐"之称。后世南宗大行,分为"五家七宗"。参阅《坛经.顿渐品》。 2.道教全真道的南宗和北宗。金王重阳所传者为北宗,宋张伯端所传者为南宗。 3.我国山水画自唐以后的两种流派。南宗源于王维,重渲染而少钩勒;北宗源于李思训父子,重写实而多用重彩。其说始于明董其昌,有崇南抑北倾向。见《容台别集.画旨》。

  • 61 . 南

    时代名。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589年隋统一的一百七十年间,中国历史上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称为南北朝。南朝从420年刘裕代晋到589年陈灭亡,经历宋、齐、梁、陈四代。北朝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开始,到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不久,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北周为隋所代。589年,隋灭陈,南北朝时期结束。

  • 62 . 南朝体

    1.诗体名,齐梁体的别称。

  • 63 . 南

    1.即南北曲。详该条。

  • 64 . 南东西

    指四方、到处、各地或方向;也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 65 . 南对话

    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就经济合作问题举行的会议。由于发展中国家多地处南半球,习称“南方”;发达国家多地处北半球,习称“北方”,这两类国家就经济问题的对话,被称为“南北对话”。

  • 66 . 南二玄

    1.晋代谢玄与张玄之的合称。

  • 67 . 南合套

    将南曲和北曲组合在一个套曲里的戏曲音乐结构形式。最初南北曲的曲牌不能混用在一个套曲中,如元杂剧只用北曲,南戏只用南曲。元代中叶以后,出现在同一宫调内南北曲交替使用、联成套曲的形式。南北合套是戏曲音乐的一个发展。

  • 68 . 南合作

    1.指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技术等领域内的广泛合作。因发展中国家多在南半球,发达国家多在北半球,故以"南北"分别指代之。

  • 69 . 南和谈

    ①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帝国主义操纵下,南方革命军代表和北洋军阀袁世凯代表在上海举行和谈。革命军提出废除清政府、确立共和政体等条件;北洋军阀方面提出停战、清帝退位、举袁世凯为大总统三项条件。在袁的政治欺骗和军事压力下,南方接受了三项条件。 ②1917年北洋军阀废弃国会和临时约法,赶走总统黎元洪。孙中山在南方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后遭排挤,军政府被南方军阀控制。1919年2月,北洋政府代表和南方军政府代表在上海和谈,但未达成协议。

  • 70 . 南

    1.南郊与北郊。分别为古代王朝祭天﹑祭地之处。

  • 71 . 南

    1.南卷与北卷的合称。明清科举,依考生之地域而分南卷﹑北卷两种(后又增中卷)。自明代宣德以后,会试取士定名额比例为南方占十分之六,北方占十分之四。

  • 72 . 南

    1.汉代的南军与北军的合称。

  • 73 . 南

    1.向南和向北的道路。 2.戏曲声腔中的皮(西皮)黄(二黄)的别称。因西皮来自(陕西)而称为"北路",二黄来自安徽而称为"南路",合称"南北路"。

  • 74 . 南

    1.南曲与北曲的合称。南曲又称"南词",北曲又称"北词",故也合称为"南北词"。南曲以唐宋大曲﹑宋词为基础,曲调用五音阶,用韵以南方(今江浙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四声。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宋元南戏及明清传奇均以南曲为主。北曲用七音阶,用韵以《中原音韵》为准,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有"弦索调"之称。元杂剧都用北曲,明清传奇也采用部分北曲。《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曲牌共二○九四个,其中南曲有一五一三个,北曲有五八一个。是研究"南北曲"音乐最丰富的参考资料。

  • 75 . 南

    1.《礼记.檀弓上》:"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郑玄注:"东西南北,言居无常处也。"后因以"南北人"指居无常处﹑行踪不定的人。

  • 76 . 南

    1.南省与北省的合称。

  • 77 . 南

    1.《南史》与《北史》的合称。系唐李延寿增删裁并宋﹑齐﹑梁﹑陈﹑北齐﹑魏﹑周﹑隋八书而成,较旧史为简净。《南史》八十卷,记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历史。《北史》一百卷,记北朝自北魏到隋的历史。

  • 78 . 南书派

    南方与北方两大风格不同的书法派别。宋代赵孟坚《论书》有“晋宋而下,分而南北”之语,清代阮元《南北书派论》以“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实即以帖学为南派,以碑学为北派。但其说与书法史并不很符合。

  • 79 . 南

    1."南司"与"北司"的合称。唐代宰相办公地在宫禁之南,宦官办公地在宫禁之北,故有此称。详"南司"﹑"北司"。

  • 80 . 南

    1.即南北曲。

  • 81 . 南

    1.金代初期制定的在辽﹑宋降区考选人才的一种临时制度。

  • 82 . 南

    1.南北朝时,经学分为南﹑北两派。除《诗》﹑《礼》外,南朝为魏晋之学,北朝为东汉之学。《隋书.儒林传序》:"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后即把南北朝的南学与北学两派合称为南北学。

  • 83 . 南来

    泛指来来往往。

  • 84 . 南来

    有的从南往北,有的从北往南。也泛指来来往往。

  • 85 . 南山有鸟,山张罗

    鸟儿在南山,却到北山去张网捕捉。比喻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 86 . 南施

    1.清初安徽宣城施闰章与山东莱阳宋琬,并有诗名,故称。

  • 87 . 南能

    1.南宗慧能,北宗神秀,是唐代佛教禅宗的两大禅师,合称为南能北秀。慧能与神秀同事东山寺僧弘忍(禅宗五祖)。慧能接受弘忍衣钵,传教于岭南,故称南能。弘忍死后,武则天征神秀入京,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参阅《景德传灯录》卷四﹑卷五。

  • 88 . 南腔

    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 89 . 南去

    指来来往往。

  • 90 . 南人驾船,人乘马

    南方的人擅长驾船,北方的人擅长骑马。

  • 91 . 南阮

    指聚居一处而贫富各殊的同族人家。

  • 92 . 南航

    形容乘舟骑马,南北奔走。

  • 93 . 南洪

    清代浙江戏曲作家洪fdbd和山东戏曲作家孔尚任的合称。

  • 94 . 南熏

    1.南熏,指虞﹑舜《南风》诗所表现的兴盛之声;北鄙,指殷纣所为北方边鄙之地的亡国之音。

  • 95 . 南鹞

    鹞、鹰:两种猛禽。在南为鹞子,在北为老鹰。比喻性格严峻的人。

  • 96 . 南舣

    犹南航北骑。形容乘舟骑马,南北奔走。

  • 97 . 南辕

    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 98 . 匹马

    1.指唐肃宗于安史之乱中在北方即位,独立维持局面事。

  • 99 . 钱过

    北斗;北斗星。形容钱财很多。

  • 100 . 钱过斗,米烂陈仓

    1.见"钱过北斗﹐米烂成仓"。

  • 101 . 钱过斗,米烂成仓

    1.形容极其富裕的一种夸张说法。

  • 102 . 三防护林

    中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地区为解决生态失衡而营造的林业生态工程。跨十三个省、市和自治区,占国土面积424%,被国内外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和“绿色万里长城”。规划造林3508万公顷,建设时间为1978-2050年。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1495%。

  • 103 . 塞江南

    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

  • 104 . 陕说书

    曲艺曲种。流行于陕西延安、榆林等地。演员自弹三弦或琵琶自唱,同时操纵梆子、耍板、蚂蚱板、水镲等乐器。唱腔有“九腔十八调”之称。传统书目以民间故事为多。陕北成为革命根据地后,出现了许多宣传革命的新书目。

  • 105 . 水山人

    1.唐石洪的别号。石洪曾隐居十余年,后仍出仕。

  • 106 . 太山

    太山为五岳之首,北斗为众星所拱,故常用以比喻众所崇仰的人。

  • 107 . 台

    台湾省省会。在台湾省本岛北部、纵贯铁路线上,淡水河与其支流基隆河和新店溪汇流处。1945年设市。人口2654万(1989年)。工商业发达,与市郊卫星城镇为台湾省北部最大的工业集中区。名胜古迹有阳明山、北投温泉、龙山寺、圆山动物园、指南宫、台湾博物馆、中山博物院等。有台湾大学等高等学校。

  • 108 . 泰山

    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 109 . 太平军

    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今南京)后,派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率两万人由扬州出师北伐。北伐军经河南渡黄河,进攻山西,一直打到直隶(今河北),进逼天津。由于孤军深入,给养和武器供应不足,北伐军经过两年血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 110 . 西大学

    中国的综合性大学。校址在西安。创建于1912年。曾两度停办。1939年重建。设有经济管理学院、石油化学化工学院、文博学院等以及中文、历史、物理、地质、化工等系。

  • 111 . 西野战军

    见“第一野战军”(1146页)。

  • 112 . 吸西

    1.犹言喝西北风。谓没有东西吃;挨饿。

  • 113 . 先秦汉魏晋南朝诗

    总集名。今人逯钦立编。一百三十五卷。选录先秦至隋代的诗歌谣谚,收录作家八百多,按先秦、汉、魏、晋、宋、齐、梁、北魏、北齐、北周、陈、隋各代分代编次。各诗均注明出处,并校出异文。

  • 114 . 雪香南

    多雪的北方和花木飘香的南方。

  • 115 . 易

    欧洲中部重要河流。源于捷克苏台德山脉南坡,经德国注入北海。长1165千米。流域面积144万平方千米。有运河与奥得河、威悉河等相通。通航约950千米。

  • 116 . 指

    1.指南针。

  • 117 . 周

    1. 周都城洛邑的北门。如:秦师过周北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 118 . 中俄勘分西界约记

    沙俄强迫清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1864年在塔城签订。根据《中俄北京条约》关于中俄西段边界的原则规定,具体划定了中俄西段边界。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侵占了中国西部四十四万多平方千米的大片领土。

  • 119 . 祖逖

    西晋亡于匈奴族建立的汉国后,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北)人祖逖(266-321)率领亲族和同乡逃到江南。公元313年祖逖要求北伐,被司马睿(晋元帝)任为豫州刺史。他率部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后收复黄河以南地区。但东晋政府阻挠祖逖继续北伐,祖逖忧愤而死,其收复的地区也得而复失。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