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调组词
  4. 【调】结尾能组哪些词

【调】结尾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才

    1.犹才气。多指文才。

  • 2 . 别

    1.另一种风味。 2.另一种曲调﹑格调。

  • 3 . 别

    ①独特的风味:别调氛氲,不与佗同。 ②独特的格调:自成别调,颇多艳藻。

  • 4 . 般

    1.搬弄,调唆。

  • 5 . 八十四

    1.我国宫调理论中﹐以十二律旋相为宫﹐构成十二均;每均都可构成七种调式﹐共得八十四调。理论上的八十四调﹐首先见于《隋书.万宝常传》及《音乐志》开皇七年乐议中郑译的话。八十四调理论的提出﹐促进了律制的改革。宋燕乐二十八调﹑七宫十二调﹐元明诸种宫调﹐都凭借八十四调的相互关系而明确了它们在十二律宫调体系中的确切音位。

  • 6 . 变

    ①字和字连起来说,有时发生字调和单说时不同的现象,叫做变调。例如普通话语音中两个上声字相连时,第一个字变成阳平。 ②转调。

  • 7 . 比例失

    1. 指比例不协调。

  • 8 . 蹦蹦

    1.见"蹦蹦戏"。

  • 9 . 拗

    1.即拗体诗。

  • 10 . 摆

    1.方言。调弄﹐捉弄。

  • 11 . 搬

    1.怂恿;挑拨。 2.戏弄,调唆。

  • 12 . 才

    文才;才气:才调纵横|才调横溢|天姿高纵,才调秀出。

  • 13 . 嘲

    1.嘲弄调笑。

  • 14 . 笔

    文章的格调:~清新ㄧ他用文艺~写了许多通俗科学读物。

  • 15 . 边

    1.流行边地的曲调。

  • 16 . 唱春

    1.民间曲调。也叫孟姜女调﹑四季调。常为十二叠,每月一叠,也可按四季分为四叠。每叠七言四句,除第三句外,均押平韵。清代流行至今。今被有些戏曲剧种﹑曲艺曲种收为曲牌。

  • 17 . 不

    1.不协调。 2.特指音调不和谐。 3.与人合不来。

  • 18 . 常

    1.长期调和。 2.平常戏狎。

  • 19 . 陈隋

    1.指陈隋时所流行的《玉树后庭花》﹑《春江花月夜》等曲调。

  • 20 . 拨

    1.分拨﹐调遣。

  • 21 . 侧商

    1.古琴调之一,失佚已久。

  • 22 . 步

    1.行走时脚步的大小快慢。 2.比喻进行某种活动的方式﹑步骤和速度。

  • 23 . 材

    1.才情,才气。多指文才。

  • 24 . 不着

    1.不合乐调。引申为不正派,没规矩。

  • 25 . 侧

    1.古乐三调中的一调。

  • 26 . 创

    1.指诗词歌曲在表现方法或格律方面的创新。

  • 27 . 操

    1.指写作所采取的格调。 2.操演调遣。

  • 28 . 唱反

    发表完全对立的言论;采取对立的举措。

  • 29 . 唱高

    发表似乎高明但脱离实际的论调或说得很好听而不实际去做。

  • 30 . 挡

    1.旧时称挡子班卖唱女所唱的戏曲。

  • 31 . 陈词滥

    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 32 . 陈辞滥

    陈:陈旧,陈腐;滥:浮泛不合实际。指陈腐、空泛的论调。

  • 33 . 长

    词调体式之一。指篇幅长的调。通常以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如《满江红》、《水调歌头》、《声声慢》等。长调系依据体制长短而定,与依据曲调缓急而作的慢词不同。

  • 34 . 楚

    1.楚地的曲调。常与吴弦﹑燕歌对举。后为乐府相和调之一。

  • 35 . 撤

    1.撤职调离。

  • 36 . 出常

    1.谓破格提拔。

  • 37 . 抽

    1.抽取调遣。

  • 38 . 辞

    1.诗文的声韵。 2.语音。

  • 39 . 打

    1.挑拨。 2.调笑。

  • 40 . 出

    1.出格;格外。

  • 41 . 促

    1.节奏急促的曲调。

  • 42 . 短

    1.诗体名。五言诗的别称。

  • 43 . 充

    1.指交纳贡钱。

  • 44 . 词

    1.文词和音调。 2.诗和词的格调。 3.专指填词的格调。

  • 45 . 撺

    1.怂恿﹐唆使。

  • 46 . 刁

    1.动摇貌。多形容草木。 2.形容风声。

  • 47 . 档

    1.档子班艺人所唱的曲调。

  • 48 . 大

    1. 大调式中的音调或调性。

  • 49 . 大石

    1.商调乐律名。本作大食调。唐天宝十三载﹐大乐署改诸乐名﹐太簇商时号大食调。宋乐与古乐差二律﹐故俗呼黄锺商为大石调,大吕商为高大石调﹐太簇商为中管高大石调。燕乐二十八调﹐用声各别。大石调用高五﹑高凡﹑高工﹑尺﹑上﹑高一﹑高四﹑六﹑合九声;高大石调用下五﹑下凡﹑工﹑尺﹑上﹑下一﹑下四﹑六﹑合九声。见宋王溥《唐会要.诸乐》﹑宋沈括《梦溪补笔谈.乐律》。

  • 50 . 单

    只有一种的或重复而缺少变化:色彩单调|形式单调|单调的生活。

  • 51 . 道

    1.宫调名。 2.唐代教坊曲名。

  • 52 . 低

    1.低声调。 2.喻指悲观﹑消极的论调。

  • 53 .

    (~儿)①调 ③ ④。 ②论调。

  • 54 . 犯

    1.词中犯调有两种。一是宫调相犯。即取各宫调的声律合成一曲,使宫商相犯以增加乐曲的变化,有三犯﹑四犯﹑八犯之称。但限于"住字"(全曲末一字,或称"杀声")相同的调子方可互犯。二是句法相犯。集合各调中的句法而另成一调,有似南曲中的"集曲"。 2.曲中犯调一般指南曲中的"集曲"。一说兼指北曲中的"借宫",即在某宫调套曲内借用另一宫调曲牌的联套方法。参阅吴梅《顾曲麈谈》。

  • 55 . 电

    1.用电报或电话指挥调度。

  • 56 . 对

    互相掉换:~工作ㄧ把你们两个的座位~一下。

  • 57 . 凡

    1.平庸的诗作或其格调。

  • 58 . 发

    1.征调(物资或人员)。 2.发出的曲调。 3.指出口﹐出声。 4.表现的情调。

  • 59 . 宫

    中国古乐曲的调式。唐代规定二十八调,即琵琶的四根弦上每根七调。最低的一根弦(宫弦)上的调式叫宫,其余的叫调。后来宫调的数目逐渐减少。元代杂剧,一般只用五个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和四个别的弦上的调(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这是后世所谓九宫。

  • 60 . 二十八

    1.统指唐代教坊俗乐的曲调。宫﹑商﹑角﹑羽四声各七调。《新唐书.礼乐志十二》:"凡所谓俗乐者,二十有八调:正宫﹑高宫﹑中吕宫﹑道调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为七宫;越调﹑大食调﹑高大食调﹑双调﹑小食调﹑歇指调﹑林钟商为七商;大食角﹑高大食角﹑双角﹑小食角﹑歇指角﹑林钟角﹑越角为七角;中吕调﹑正平调﹑高平调﹑仙吕调﹑黄钟羽﹑般涉调﹑高般涉调为七羽。"清昭槤《啸亭杂录.秦腔》:"故琵琶乐器为今乐之祖,盖其四弦能统摄二十八调也。"

  • 61 . 翻

    1.方言。犹言反正。

  • 62 . 反

    指相反的观点、言论:唱~。

  • 63 . 赋

    1.赋税。调为古代税收的一种。

  • 64 . 改

    1.改变音调。 2.调任他职。

  • 65 . 格

    ①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高稚。 ②〈书〉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 66 . 风

    1.人的品格情调。 2.诗文的风格,格调。 3.事物的风味特色。

  • 67 . 功

    1.古指力役税和征收织物的户税。

  • 68 . 夫

    1.一种按丁口征收织物的赋税。

  • 69 . 公

    1.官家赋税。

  • 70 . 赴

    1.指前往吏部听候迁调。

  • 71 . 嘎

    京剧唱腔里,用特别拔高的音唱某个字,唱出的音叫嘎调。

  • 72 . 改曲易

    比喻改变策略或做法。

  • 73 . 改弦易

    调整乐弦,更换曲调。比喻改变态度或做法。

  • 74 . 改张易

    更换琴弦,变换声调。比喻改变方针、做法或态度。

  • 75 . 歌

    1.歌曲的调子。

  • 76 . 古腔古

    1. 对古老形式作虚假模仿。如:古腔古调的英语。

  • 77 . 高

    (~儿)高的调门儿,比喻脱离实际的议论或说了而不去实践的漂亮话:唱~。

  • 78 . 梗

    1.难奏的曲调。

  • 79 . 怪腔怪

    指说话或唱歌的声音稀奇古怪。

  • 80 . 更

    1.改换;调换。 2.指调任。

  • 81 . 古

    1.古代的乐调。 2.比喻高雅脱俗的诗文﹑言论。常以称颂他人。 3.见"古调诗"。

  • 82 . 胡

    1.任意乱搞。 2.任意调戏;胡乱调情。

  • 83 . 乖

    1.不合乐调。

  • 84 . 滚

    1.简称"滚"。戏曲名词。明代弋阳腔﹑青阳腔等剧种在传奇剧本的曲词前后或中间加进接近口语的韵文或便于朗诵的短句,使曲词易懂,收到更好的效果。念词称滚白,唱词称滚唱。

  • 85 . 花

    1.曲艺曲种。清时流行于浙江杭州。

  • 86 . 护

    1.调教辅佐。

  • 87 . 合

    1.谓音律﹑音节和谐。 2.比喻意气相投。

  • 88 . 函

    1.通过书信方式进行调动。 2.用书信方式进行调查。

  • 89 . 汉

    汉剧的旧称。

  • 90 . 徽

    ①徽剧所用的腔调。包括吹腔、高拔子、二黄、西皮等。清代传到北京,对京剧腔调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②徽剧的旧称。

  • 91 . 胡歌野

    指不正经的下流歌曲小调。

  • 92 . 和

    1.调和。 2.指调味。 3.和睦;使和睦。

  • 93 . 横

    1.犹横选。

  • 94 . 后天失

    1.中医学名词。指脾胃之气虚弱,运化失常而造成的营养障碍。 2.比喻事物诞生后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扶持。

  • 95 . 户

    1.按户征调的赋税。实行于东汉末年及魏晋时代。

  • 96 . 煎

    1.犹烹调。

  • 97 . 剂

    1.调节。

  • 98 . 讥

    1.讥嘲戏弄。

  • 99 . 黄钟

    1.亦作"黄钟调"。 2.燕乐羽声七调之第五运。

  • 100 . 诙

    1.诙谑调笑。

  • 101 . 寄

    1.旧体词曲必须依照一定的调式进行写作,称寄调。亦借指写作上模仿其他作品的形式。

  • 102 . 基

    ①音乐作品中主要的调,作品通常用基调开始或结束。 ②主要精神;基本观点:这部作品虽然有缺点,但它的~是鼓舞人向上的。

  • 103 . 九宫十三

    1.南曲宫调诸调式的总称。正宫﹑中吕﹑南吕﹑黄钟﹑仙吕﹑越调﹑商调﹑双调﹑仙吕入双调为九宫,加上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羽调﹑合为九宫十三调。

  • 104 . 赍

    1.奉旨调遣。

  • 105 . 简

    1.简选调用。

  • 106 . 江

    1.犹江歌。

  • 107 . 诘

    1.盘问。

  • 108 . 降

    1.降职调任。

  • 109 . 节

    1.节拍和音调。

  • 110 . 解

    又称“反调制”。从已调波中重现调制信号的过程。如检波、鉴频等。

  • 111 . 揭

    1.高亢的调子。

  • 112 . 钧天

    1.指钧天广乐。

  • 113 . 冷

    1. [指颜色]引起凉爽之感,特指从蓝色到绿色之间的一种浅紫色。

  • 114 . 局

    1.指文章的格局情调。

  • 115 . 借

    一个单位临时借用另一单位的工作人员,而不改变其隶属关系。

  • 116 . 课

    1.征收赋税。

  • 117 . 空

    ①空气调节,调节房屋、机舱、船舱、车厢等内部的空气温度、湿度、洁净度、气流速度等,使达到一定的要求:~机ㄧ~设备。 ②指这种用途的装置:安装~。

  • 118 . 句

    1.文句的语调。

  • 119 . 均

    1.均衡协调;均匀和谐。

  • 120 . 絶

    1.绝妙的曲调。借指绝妙的诗文。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