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鞭组词
  4. 【鞭】开头能组哪些词

【鞭】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鞭笞捆绑。

  • 2 . 杆溜子

    1.方言。雨天屋檐下接水槽中倾泻而下的水流。

  • 3 .

    1.鞭抽棒打的刑罚。

  • 4 .

    1.即应鼓。

  • 5 .

    1.鞭打的伤痕。

  • 6 .

    1.古代官员赴朝会时,武士执鞭呼叫示威戒警以驱赶行人。

  • 7 .

    1.鞭打。

  • 8 .

    1.鞭简。古代兵器名。

  • 9 .

    1.鞭和简。古代兵器。

  • 10 .

    1.一种放在竿上所缀铜环(溜子)中发射的箭。 2.宋代步兵的一种。

  • 11 .

    1.有节的马鞭。 2.竹子的地下茎,状如鞭节,故称。

  • 12 .

    1.马受鞭策而悚动。比喻受人督教而儆戒振奋。

  • 13 .

    1.比喻督促控制。

  • 14 .

    1.鞭策激励。

  • 15 . 麟笞凤

    旧指仙人乘鸾凤鞭策其前行。

  • 16 . 灵走石

    1.丹溪黄初平,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修炼,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遂得相见,问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东。初起往视之,但见白石而还。初平与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见晋葛洪《神仙传.黄初平》。后因以"鞭灵走石"为神人叱石成羊的典故。

  • 17 . 鸾笞凤

    1.见"鞭笞鸾凤"。

  • 18 .

    原生质伸出细胞外形成的鞭状物,一条或多条,有运动、摄食等作用。鞭毛虫以及各种动植物的精子等都有鞭毛。

  • 19 .

    1.唐开元﹑天宝年间妇女骑马时戴的胡帽。

  • 20 .

    1.马鞭和弓。 2.借指戎马生活。

  • 21 .

    1.鞭打脸面。古代薄刑之一。

  • 22 .

    1.语本《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鞭墓,谓以鞭击墓。意在鞭挞死者,报仇雪恨。

  • 23 . 墓戮尸

    鞭:鞭打;戮:杀戮。把死人从墓里挖出来,加以鞭打和杀戮。形容报恨雪耻的极端举动。

  • 24 .

    1.旧俗立春日造土牛以劝农耕,州县及农民鞭打土牛,象征春耕开始,以示丰兆,谓之"鞭牛"。

  • 25 .

    1.鞭子和手铐。泛指刑具。

  • 26 . 驽策蹇

    鞭打跑不快的马、驴。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严格督促,勤奋不息。用作谦词。

  • 27 .

    ①大小爆竹的统称。 ②专指成串的小爆竹。

  • 28 .

    1.鞭子和马笼头。借指随从效力。

  • 29 .

    1.犹鞭辟。剖析。

  • 30 . 擗进里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同“鞭辟近里”。

  • 31 . 擗向里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同“鞭辟近里”。

  • 32 .

    1.亦作"鞭朴"。亦作"鞭扑"。 2.用作刑具的鞭子和棍棒。亦指用鞭子或棍棒抽打。

  • 33 .

    1.蒲鞭。指蒲草做的鞭子。表示刑罚宽仁。

  • 34 .

    1.见"鞭扑"。

  • 35 .

    1.鞭子末端的软性细长物,常以皮条或丝为之。亦借指鞭子。

  • 36 .

    1.比喻驾驭﹑驱驰。

  • 37 .

    1.古代刑名。用鞭打死。

  • 38 .

    1.鞭梢。

  • 39 .

    1.鞭子的末端。亦指鞭子。 2.钢鞭(兵器)的前端。 3.建筑用的竹木尾梢。

  • 40 .

    1.鞭梢。钢鞭的前端。 2.鞭梢。马鞭的末端。

  • 41 .

    1.赶车时鸣鞭吆喝的声音。

  • 42 .

    1.抽鞭的声音,指古代官员出行,衙役等执鞭驱令行人回避,以示官威。 2.策马扬鞭时的响声。亦借指征战。

  • 43 .

    1.亦作"鞭尸"。 2.《史记.伍子胥列传》:"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后遂以"鞕尸"谓对有深仇大恨的人泄愤的典实。

  • 44 .

    1.《艺文类聚》卷七九引晋伏琛《三齐略记》:"始皇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城阳一山石,尽起立。嶷嶷东倾,状似相随而去。云石去不速,神人辄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至今犹尔。"后遂以"鞭石"为神助的典故。 2.相传难留城(今湖北宜昌)山上有一石洞,洞中有两块大石,俗名阴阳石。阴石常湿,阳石常燥。每遇水旱不调,百姓便进洞祈福。天旱则鞭打阴石得雨,雨多则鞭打阳石天晴。事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夷水》。后作为乞求晴雨和洽的典故。

  • 45 .

    1.马鞭。借指出游。

  • 46 . 丝帽影

    马鞭和帽子。借指出游。

  • 47 .

    1.见"鞭笋"。

  • 48 .

    鞭打。比喻抨击:这部作品对旧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

  • 49 .

    1.圆桶状的鞭套。

  • 50 .

    1.鞭打。 2.古代兵器。

  • 51 .

    1.竹根在地下延伸生长,谓鞭行。

  • 52 .

    1.鞭子和鞋子。借指寻常轻贱之物。

  • 53 .

    1.借指战争。

  • 54 .

    1.马鞭的影子。 2.借指鞭策自己的事物。

  • 55 .

    1.犹鞭辟。

  • 56 . 约近里

    犹言鞭辟近里。

  • 57 .

    1.鞭挞以责罚。

  • 58 .

    1.亦作"鞕杖"。 2.古代刑罚之一。以鞭﹑杖责罚人。

  • 59 .

    1.鞭笞磔裂。

  • 60 .

    1.初生的鞭笋。

  • 61 .

    1.犹着鞭。比喻勉力﹑策励。

  • 62 .

    赶牲畜的用具:马~。

  • 63 .

    1.马鞭和手板。古代礼制:武将执鞭清道和文官执板侍立为见到上官时的礼节。

  • 64 .

    1.鞭炮。

  • 65 .

    1.古代薄刑之一。鞭打背部。

  • 66 .

    1.犹鞭杀。

  • 67 .

    1.鞭策;勉励。 2.剖析,分析。

  • 68 . 辟近里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古代洛阳方言。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宋儒常用语。

  • 69 . 辟入里

    鞭辟:鞭策,激励;里:最里层。形容作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

  • 70 . 辟向里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

  • 71 . 辟着里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

  • 72 . 不及腹

    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 73 .

    1.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后因以"鞭草"为尝百草﹑知性味的典实。

  • 74 .

    用鞭和策赶马。比喻督促:要经常~自己,努力学习。

  • 75 .

    1.见"鞭策"。

  • 76 . 长不及

    指力所不能及。

  • 77 . 长不及马腹

    指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上。后以之比喻力所不能及。

  • 78 . 长驾远

    指路途遥远。

  • 79 . 长莫及

    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 80 .

    〈书〉用鞭子或板子打。

  • 81 . 笞鸾凤

    1.谓仙人鞭策凤鸾乘之以行。比喻闲逸﹑高雅的生活。

  • 82 . 笞天下

    笞:鞭打。指驱使天下的人。

  • 83 .

    1.谓施行鞭挞以羞辱之。引申为虐待﹑整治。

  • 84 .

    1.鞭挞呵斥。引申为驱使。

  • 85 .

    1.用鞭抽打。

  • 86 .

    1.刑具。鞭子和刑杖。引申为鞭打。

  • 87 .

    1.鞭子。 2.鞭打。

  • 88 .

    1.鞭子。亦用作比喻。 2.鞭打。 3.比喻督促﹑勉励。 4.征服,控制。

  • 89 .

    1.旧俗,州县于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丰年。也称"打春"。

  • 90 .

    用鞭子打。

  • 91 . 打快牛

    越是走得快的牛,越是用鞭子打它,让它走得更快。比喻赏罚不明,奖懒罚勤。

  • 92 .

    1.见"鞭镫"。

  • 93 .

    1.见"鞭镫"。

  • 94 .

    1.亦作"鞭蹬"。亦作"鞭?"。亦作"鞭凳"。 2.马鞭和马镫。借指马具。 3.借指马。 4.犹麾下﹑左右。

  • 95 .

    1.鞭子和马缰绳。借指随从效力。

  • 96 .

    1.谓用鞭子挥打。

  • 97 .

    1.谓鞭笞加以责罚。古代一种轻刑。 2.鞭策督责。

  • 98 .

    1.鞭打惩罚。

  • 99 .

    1.亦作"鞕拊"。 2.鞭杖。古代刑罚之一种。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