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曲组词
  4. 【曲】结尾能组哪些词

【曲】结尾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阿那

    1.词牌名。本为七言绝句﹐唐人以入乐府。旧题杨太真所作﹐宋人又名《鸡叫子》。

  • 2 . 阿

    1.阿谀随顺。 2.谓诬妄不实。 3.偏袒回护。

  • 3 . 安魂

    一译“追思曲”。一种用于天主教追悼仪式的合唱套曲。原为悼念死亡者的弥撒曲。18、19世纪成为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型合唱套曲。现代安魂曲内容已不限于宗教范围,如英国布立顿的《战争安魂曲》。

  • 4 . 哀蝉

    1.曲名。相传汉武帝因思李夫人而作。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上》:"汉武帝思怀往者李夫人,不可复得……因赋《落叶哀蝉》之曲。"

  • 5 . 隘

    1.扼守险要的部队。

  • 6 . 按

    1.击节唱曲。

  • 7 . 八风

    1.即八风舞。

  • 8 . 白石道人歌

    词集。南宋姜夔作。六卷,收词九十一首;附别集一卷,存词十八首。其中《越九歌》十首,旁注律吕字谱;琴曲《古怨》用减字谱;令、慢、自制曲中,有十七首附宋代俗字谱。为仅存的研究宋代诗词音乐及其记谱法的资料。今人夏承焘有《姜白石词编年笺校》。

  • 9 . 陂

    1.偏颇不正。

  • 10 . 聱牙诘

    聱牙:不顺口;诘曲: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 11 . 聱牙诎

    形容文辞艰涩难读。

  • 12 . 懊恼

    1.见"懊憹曲"。

  • 13 . 懊侬

    1.见"懊憹曲"。

  • 14 . 懊憹

    1.亦作"懊侬曲"。亦作"懊恼曲"。 2.即《懊憹歌》。

  • 15 . 巴

    1.巴地民间歌曲。

  • 16 . 北

    ①宋元以来北方诸宫调、散曲、戏曲所用的各种曲调的统称,调子豪壮朴实。 ②元代流行于北方的戏曲。参看〖杂剧〗。

  • 17 . 长干

    1.乐府《杂曲歌辞》名。长干﹐里巷名﹐靠近长江。歌辞内容写长干里一带江边妇女的生活感情。《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有《长干曲》。唐诗人崔颢有《长干曲》四首﹐李白有《长干行》二首﹐皆为抒情名作。参见"长干"。

  • 18 . 变奏

    运用变奏手法谱写的乐曲,如贝多芬的《C小调三十二次变奏曲》。

  • 19 . 晨

    1.清晨的歌唱;清晨的乐曲。

  • 20 . 笨

    1.酿酒用的大曲。

  • 21 . 边

    1.边地的音乐﹑曲调。

  • 22 . 层

    1.高大屈曲。 2.指高大屈曲的建筑物。

  • 23 . 部

    1.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大将军营五部,校尉一人;部有曲,曲有军候一人。 2.借指军队。 3.古代豪门大族的私人军队,带有人身依附性质。 4.部属;部下。

  • 24 . 插

    1.配置在话剧或电影等中的歌曲。 2.比喻事情发展中插入的特殊片段。

  • 25 . 插

    穿插在影视、话剧等艺术样式中的短小乐曲。也比喻事情发展过程中临时发生的小事件:这件事情当中还有几个小插曲要交待一下。

  • 26 . 踩

    1.亦作"踩曲"。 2.制作酒曲,需用脚踩,故称。

  • 27 . 别

    1.送别之曲。 2.送神之词。唐李贺有《神弦别曲》。

  • 28 . 薄

    1.养蚕的器具。多用竹篾或苇篾编制。薄,通"箔"。

  • 29 . 岔

    1.曲艺名。始于清乾隆时,为从征金川的文小槎所创小段曲,用于单弦开始前演唱,初流行于北方。内容多为抒情﹑写景或滑稽嘲弄。唱时用八角鼓,故又名八角鼓曲。

  • 30 . 采莲

    诗歌。朱湘作。1927年发表。描绘江南村姑采莲情景,娇娆的人与娇娆的荷花交相辉映,桨声与歌声互相应答,花芳与衣香在风中交融。描写细腻,节奏谐美,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对称形式产生独特的美感。

  • 31 . 采菱

    1.见"采菱"。

  • 32 . 步

    1.见"步屈"。

  • 33 . 蚕

    1.即蚕箔。

  • 34 . 侧词艳

    侧:不正;艳:艳丽。文词艳丽而流于轻佻。

  • 35 . 侧辞艳

    1.词藻华丽而流于浮华的诗歌。辞,也写作"词"。

  • 36 . 大风

    1.即《大风歌》。

  • 37 . 谄

    1.亦作"讇曲"。 2.曲意逢迎。

  • 38 . 城

    1.城角。

  • 39 . 楚调

    1.乐府《相和歌》的一部。有《白头吟》﹑《泰山吟》﹑《梁甫吟》﹑《东武吟》﹑《怨诗行》等。所用乐器有笙﹑笛﹑节﹑琴﹑筝﹑琵琶﹑瑟七种。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六·楚调曲序》。

  • 40 . 大本

    白族曲艺曲种。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相传明代已经形成。一人说唱,另一人弹三弦伴奏。有南腔和北腔两个流派。传统曲目除白族民间故事外,也有依据汉族戏曲故事改编的作品。

  • 41 . 弹

    1.犹司直。专门负责纠察官吏不法行为的官员。

  • 42 . 船夫

    散文。魏钢焰作。1961年发表。写一个革命者改变落后农场面貌的事迹。作品用歌曲《黄河船夫曲》统领全篇,将现实生活和历史联系起来,赞美中华民族的船夫精神。构思独特,诗情浓郁。

  • 43 . 促

    1.节奏急促的乐曲。

  • 44 . 大道

    1.乐府杂曲歌辞。

  • 45 . 大堤

    1.乐府西曲歌名。与《雍州曲》皆出《襄阳乐》。梁简文帝《雍州曲》有以《大堤》为题的﹐为唐《大堤曲》﹑《大堤行》所本。

  • 46 . 丹

    1.一种红曲。用于防腐。

  • 47 . 催眠

    1.催婴儿入睡时唱的歌曲。

  • 48 . 词

    1.词和曲的并称。 2.指戏曲。 3.谓说唱。

  • 49 . 单弦牌子

    1.见"单弦"。

  • 50 . 电影插

    指影片中主题歌以外的歌曲。是按照剧情发展需要,或为表现生活场景的某种特征,或为完善影片的艺术结构而插入的歌曲。

  • 51 . 大

    1.见"大屈"。 2.古代歌曲的一种。《宋书.乐志三》着录有大曲十五曲﹐多用流传的诗篇配乐﹐增减字句﹐以合音节。唐宋大曲﹐系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遍"组成的成套乐舞。唐大曲多以诗句入乐叠唱﹐《乐府诗集》收有残篇。宋大曲则为词体﹐系长篇叙事歌曲﹐歌舞结合。如董颖《薄媚.西子词》﹑曾布《水调歌头.冯燕传》等。大曲同宋元戏曲音乐有渊源关系。

  • 52 . 大人不

    曲:不公正。旧时指道德高尚的人遵守一定的原则,不偏私,不迎合。

  • 53 . 带过

    1.散曲小令的一种体式。小令本以一支为限,也有组织音律相衔接的两三支曲为一曲的,称为"带过曲"。初仅北曲小令中有之,后南曲也有仿效。有北带北﹑南带南﹑南北兼带各曲。

  • 54 . 道

    1.宫调名。 2.唐代教坊曲名。

  • 55 . 犯

    1.违反禁止造曲的法令。

  • 56 . 调

    1.演奏乐曲。

  • 57 . 繁

    1.犹繁琐。

  • 58 . 方

    1.见"方曲"。

  • 59 . 杜

    1.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樊川﹑御宿川流经其间。唐大姓杜氏世居于此,故名。 2.指唐杜牧。

  • 60 . 度

    〈书〉①作曲:工于~。 ②照现成的曲调唱。

  • 61 . 渡江

    1.借指《桃叶歌》。相传该歌为晋王献之于秦淮河畔歌送其妾桃叶时作,其词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见《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桃叶歌》引《古今乐录》。

  • 62 . 顿

    1.犹曲折。

  • 63 . 阨

    1.狭窄曲折。

  • 64 . 棡鼓

    1.曲名。相传黄帝出师涿鹿,以?鼓为警卫,作?鼓曲。或谓其曲辞本之鲜卑。

  • 65 . 凤

    1.本指萧史故事。后泛指美妙的乐曲。

  • 66 . 凤台

    1.乐府《上云乐》七曲之一。南朝梁武帝作,取首句"凤台上,两悠悠"为名。

  • 67 . 佛

    1.古代佛寺讲经前后所吟唱的乐曲,咒,偈﹑吟﹑赞杂用,用以宣传佛经的教义。其后演变为讲唱文学,变文旧亦混称为佛曲。

  • 68 . 二

    1.陕西省周至县(原盩厔县)的别名。盩,水曲;厔,山曲,故又名"二曲"。 2.清初学者李颙的别号。颙为周至人,自署曰二曲土室病夫,学者称二曲先生。

  • 69 . 法

    1.一种古代乐曲。东晋南北朝称作法乐。因其用于佛教法会而得名。原为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后与汉族的清商乐结合﹐并逐渐成为隋朝的法曲。其乐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至唐朝又搀杂道曲而发展至极盛阶段。著名的曲子有《赤白桃李花》﹑《霓裳羽衣》等。

  • 70 . 饭

    1.饭筲之类盛饭的器具。

  • 71 . 坊

    1.泛指街巷。 2.指妓女所居之地。

  • 72 . 汾

    1.汾水源出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东南流经太原市至新绛县而西折入黄河。其西折处谓汾曲。

  • 73 . 纥那

    1.词牌名。

  • 74 . 干安

    1.宋代行大典,在帝王出入时所奏乐曲名。亦省作"干安"。

  • 75 . 狗

    1.极端轻贱《曲礼》之语。 2.指蔑视某种著作。

  • 76 . 负

    1.受委屈。

  • 77 . 赴

    1.应合曲调的节奏旋律;合拍。

  • 78 . 顾

    1.《三国志.吴志.周瑜传》:"瑜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謡曰:'曲有误,周郎顾。'"后遂以"顾曲"为欣赏音乐﹑戏曲之典。

  • 79 . 顾

    《三国志·吴·周瑜传》说:周瑜精通音乐,听到乐曲有误,必定会顾问关心。后因称欣赏音乐、戏曲为“顾曲”。

  • 80 . 甘州

    1.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甘州子》。单调三十三字,平韵。

  • 81 . 歌

    供人歌唱的作品,是诗歌和音乐的结合。

  • 82 . 鼓

    1.鼓乐声。 2.击奏鼓乐。

  • 83 . 鼓舞

    1.乐曲名。

  • 84 . 鼓子

    1.曲艺的一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约有一百多年历史。唱曲牌﹑有大牌子﹑小牌子﹑套曲﹑板头曲等四类。伴奏乐器主要有三弦﹑檀板﹑古筝﹑八角鼓等。以前大都是业余爱好者围桌坐唱,后来才上舞台演唱。

  • 85 . 更衣

    1.唐新乐府名,刘禹锡作。以汉平阳公主家歌者卫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于元朔元年立为皇后事为题材。参阅《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五.更衣曲》。

  • 86 . 供奉

    1.宫廷内演奏的歌曲。

  • 87 . 钩

    1.亦作"钩曲"。 2.弯曲如钩。

  • 88 . 勾

    1.弯曲。

  • 89 . 黄陵

    1.民间曲调名。

  • 90 . 黄鹄

    1.古乐府曲名。据汉刘向《列女传.鲁寡陶婴》载:陶婴少寡﹐不再嫁﹐"作歌明己之不更二也﹐其歌曰:悲黄鹄之早寡兮七年不双﹐鹓颈独宿兮不与众同。"因以名曲。《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有《黄鹄曲》。

  • 91 . 鼓吹

    1.乐府歌曲名。古乐中有鼓吹乐,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历代鼓吹乐多有歌辞配合。

  • 92 . 鼓笛

    1.乐曲名。

  • 93 . 故

    1.古曲;旧时的乐曲。

  • 94 . 诡

    1.离奇曲折。

  • 95 . 归

    1.犹归罪。

  • 96 . 河女

    1.即《河女》之章。

  • 97 . 幻想

    一种无固定模式、充分发挥作曲家丰富想像的器乐曲。音乐的即兴性与多样变化为其基本特点,且常常对通用的风格和形式规范进行有意的夸张与变形。

  • 98 . 红

    又称“红米”。大米的微生物发酵制品。中国特产。将红曲霉接种在蒸熟的稻米上,发酵制成。用于制造红糟、红酒、红乳腐,以及其他食品的染色。也可入药。

  • 99 . 过

    1.戏曲名词。南曲曲牌除引子﹑尾声外,统称为"过曲"。如《牡丹亭.惊梦》以《绕池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好姐姐》﹑《尾声》六个曲牌为一套,除引子《绕池游》和末曲《尾声》外,都属于过曲。

  • 100 . 海

    1.海隅;海湾。

  • 101 . 邯郸

    1.古代赵国都城邯郸流行的舞曲。

  • 102 . 和

    1.歌曲中集体谐声合唱的部分。

  • 103 . 花

    1.指妓院所在处。

  • 104 . 记

    1.指唐善歌者张红红隔屏以小豆记乐曲节拍之事。常用作咏吟善歌者的典故。

  • 105 . 洄

    1.古地名。在河南省漯河市沙河与澧河会流处。溵水于此洄曲,故名。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反。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命裴度宣慰淮西行营,率李愬﹑李光颜等将领往讨,元济重兵据洄曲拒战。李愬雪夜绕道径袭蔡州,擒元济,即此地。

  • 106 . 河

    河流弯曲的地方。

  • 107 . 河中

    1.即《河中之水歌》。乐府杂歌谣辞名。为南朝梁武帝所创。

  • 108 . 回旋

    乐曲形式之一,特点是表现基本主题的旋律屡次反复。

  • 109 . 横吹

    1.乐府歌曲名。汉张骞通使西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更造新曲二十八解,作为军中乐,马上演奏。原为乘舆的武乐,东汉以给边地将军。魏晋以后,二十八解已亡。现存歌词,均系魏晋以后文人作品。参阅晋崔豹《古今注·音乐》﹑《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一·横吹曲题解》。

  • 110 . 黄骢

    1.指黄骢叠。

  • 111 . 环

    1.弯曲,曲折。

  • 112 . 羁

    1.客居异乡的心情。

  • 113 . 回

    1.邪曲。 2.曲折。

  • 114 . 蠖

    1.蠖屈。

  • 115 . 伎

    1.谓以己之才智曲从无道之君。

  • 116 . 集

    1.南曲体式之一。集同一宫调或不同宫调内诸曲牌的各一节﹐联为新曲。

  • 117 . 江南

    1.乐府《相和曲》名。也称《江南可采莲》。古辞写江南采莲时的景色,纯用白描。参阅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上﹑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江南》。

  • 118 . 间奏

    戏曲或歌剧中在两幕(或场)之间演奏的小型器乐曲。

  • 119 . 衿

    1.内心。

  • 120 . 交响

    特指由交响乐队演奏、由多个乐章组成的大型音乐作品。自18世纪中、末叶经海顿、莫扎特等人确立后,一直被认为是音乐体裁中最难以驾驭但又最富于思想哲理、最富表现力的形式。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