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在中间组哪些词
1 . 阿尔泰山脉
亚洲主要山脉之一。在中国新疆北部和蒙古西部,西北延伸到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海拔2000~3000米,最高峰友谊峰(4374米)在中、蒙边界。有冰川分布。中国西北重要高山牧场,富金矿。
2 . 阿尔泰语系
主要分布在中国、土耳其、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包括突厥、蒙古、满通古斯语族。
3 . 安如泰山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4 . 安若泰山
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
5 . 安于泰山
比泰山还稳固。形容稳固而不可动摇。
6 . 保泰持盈
指保持安定兴盛的局面。
7 . 陈泰挂壁
1.三国魏陈泰为并州刺史﹐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京邑贵人多寄宝货﹐因泰市奴婢﹐泰皆挂之于壁﹐不发其封﹐及征为尚书﹐悉以还之。见《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后因以为典。
8 . 不识泰山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9 . 处之泰然
处:处理,对待;泰然:安然,不以为意的样子。若无其事的样子。形容自理事情沉着镇定。也指对待问题毫不在意。
10 . 倒持泰阿
泰阿:宝剑名。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11 . 登泰山记
散文篇名。清代姚鼐作。记述作者在清代乾隆年间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通过亲身考察纠正了史料上关于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
12 . 笃定泰山
像泰山那样稳定。比喻有绝对把握,无须忧虑。
13 . 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14 . 国泰民安
泰:平安,安定。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15 . 郭泰碑铭
1.《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卒,〕四方之士千余人,皆来会葬。同志者乃共刻石立碑,蔡邕为其文,既而谓涿郡卢植曰:'吾为碑铭多矣,皆有惭德,唯郭有道无愧色耳。'"后因以"郭泰碑铭"称内容真实﹑感情真挚的碑文。
16 . 郭泰船
1.《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按,《后汉书》作者范晔以父名泰,避讳改作"郭太"。后因以"郭泰船"为伴同名流泛舟的典故。
17 . 郭泰巾
1.见"郭巾"。
18 . 否极泰回
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同“否极泰来”。
19 . 否极泰来
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
20 . 否去泰来
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
21 . 否往泰来
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同“否去泰来”。
22 . 鸿毛泰岱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同“鸿毛泰山”。
23 . 鸿毛泰山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24 . 骄泰淫泆
形容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同“骄奢淫逸”。
25 . 景泰蓝
我国特种工艺品之一,用紫铜做成器物的胎,把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在铜胎上,填上珐琅彩釉,然后烧成。明代景泰年间在北京开始大量制造,珐琅彩釉多用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26 . 交泰殿
1.明清宫殿名。在干清宫后,坤宁宫前。以在两宫之间,取"天地交泰"之义,故名。清廷宝玺藏于此殿,今为故宫博物院的一部分。
27 . 蚂蚁搬泰山
比喻人多力量大,可以创造奇迹。用作贬义指人自不量力。
28 . 捧土加泰山
捧:两手承托;加:增加。用手捧土增加泰山的高度。比喻不自量力。
29 . 挈泰山以超江河
超:跨过;挈:用手提着。用手提着泰山跨过大江大河。比喻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30 . 去泰去甚
泰、甚:过分。适可而止,不可过分。
31 . 穷泰极侈
穷:极;泰:骄恣;侈:奢侈。极端奢侈,尽情享受,生活荒淫腐化。
32 . 人心齐,泰山移
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
33 . 同泰寺
1.寺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为南朝梁所建,梁武帝曾数度舍身于此。
34 . 死重泰山
比喻死得光荣。
35 . 稳如泰山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36 . 伊泰普水电站
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在巴西、巴拉圭两国边界处。1995年5月竣工。电站大坝全长7744米,高196米,拦腰截断巴拉那河,形成面积1350平方千米的人工湖。电站年发电量达750亿千瓦小时,并兼有防洪、航运、渔业、旅游等综合效益。
37 .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1.《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意谓目有所蔽,就看不见东西;耳有所塞,就听不到声音。后以"一叶蔽目,不见泰山"比喻为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和整体。亦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38 .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39 .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1.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40 . 有眼不识泰山
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41 . 雨中登泰山
散文。李健吾作。1961年发表。写作者登泰山时遇雨,而得以观赏到烟雨变幻中泰山的奇特风光。作品着笔于“雨中”,意在写登山的“雨趣”和雨中赏景的感受,并在写景抒情之中插引传说故事。语言优美,情趣生动。
42 . 重于泰山
比泰山还要重。比喻人死得很有价值。也形容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