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三组词
  4. 【三】在中间组哪些词

【三】在中间组哪些词

更新:
  • 1 . 挨顶四

    形容人多,连接不断。同“挨三顶五”。

  • 2 . 挨顶五

    形容人多,连接不断。

  • 3 . 捱顶四

    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 4 . 捱顶五

    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 5 . 猜喝五

    1.见"猜三划五"。

  • 6 . 猜划五

    喝酒时划拳行酒令。

  • 7 . 阿耨多罗菩提

    1.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一译为"无上正遍知"。是佛无上觉智。佛教认为得到这种无上的﹑正确的﹑普遍的觉智﹐即名为"佛"。

  • 8 . 八难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 9 . 半夜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

  • 10 . 冰厚尺,非一日之寒

    非:不是;寒:冷。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积累的结果。

  • 11 . 八寸分帽子

    1.原指人人可戴的帽子。比喻到处适用。

  • 12 . 八一事变

    亦称“淞沪会战”。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举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下达全国总动员令,调集七十万大军投入淞沪战场。日军兵力也增至三十万。11月5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中国守军被迫撤退。12日,淞沪陷落。

  • 13 . 巴览四

    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

  • 14 . 巴揽四

    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 15 . 白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 16 . 白金

    1.汉武帝时所铸三种银合金钱币。

  • 17 . 白马

    1.五代王审知的称号。

  • 18 . 半导体极管

    又称“晶体三极管”或“晶体管”。具有三个电极,能起放大、振荡或开关等作用的半导体电子器件。在半导体锗或硅的单晶上制备两个能相互影响的pn结,组成一个pnp(或npn)结构。中间的n区(或p区)叫基区,两边的区域叫发射区和集电区,这三部分各有一条电极引线,分别叫基极b、发射极e和集电极c。

  • 19 . 半不四

    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 20 . 长年

    古时指船工。

  • 21 . 冰冻尺,非一日之寒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 22 . 避

    1.见"避君三舍"。

  • 23 . 避军

    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 24 . 避君

    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 25 . 不管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 26 . 不问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 27 . 谗言至,慈母不亲

    1.《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又一人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惧焉。"后因以为典实﹐谓谗言多﹐使人惑乱。

  • 28 . 朝暮二

    比喻主意多变。

  • 29 . 朝暮四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 30 . 朝暮四

    《庄子·齐物论》说:有个养猴人用橡实喂猴子,他对一群猴子说,早上吃三个,晚上吃四个,猴子生气了;他又说,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猴子就高兴了。原比喻只变名目,不变实质,用来骗人。后比喻反覆无常或变化多端。

  • 31 . 成破二

    1.旧时买卖房产,中间人所得报酬为卖价的百分之五,按买主三成,卖主二成的比例收取。

  • 32 . 察访四

    指爱打听调查别人的事情。

  • 33 . 垂涎

    涎:口水。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 34 . 不成

    比喻不能要求齐全。

  • 35 . 不不四

    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 36 . 差错四

    颠倒错乱。形容差错很多或虚假不实。

  • 37 . 草庐

    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 38 . 长江角洲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在镇江以东、通阳运河以南、杭州湾以北。由长江和钱塘江冲积而成。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前缘在继续向海推进。海拔大多在10米以下。著名水乡。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 39 . 长江

    散文。刘白羽作。1961年发表。描绘重庆至武汉的长江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全文贯穿着“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哲理。作品写景状物,笔墨多变,并大量引用传说、民谣、古诗,咏物言志,情理交融。

  • 40 . 长江

    长江上游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包括相间的宽谷段在内,长193千米,其中峡谷段约90千米。系古长江因地壳上升下切而成。水流湍急,航道艰险。为出入重庆、四川重要航道。水能丰富。东端正兴建三峡工程。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 41 . 长江峡工程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1995年开工建设。大坝建于湖北宜昌以西长江西陵峡东段的三斗坪,高185米。上游河道形成库容393亿立方米的大水库。电站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847亿千瓦小时。兼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 42 . 传过四

    传闲话,说是非。

  • 43 . 楚

    1.《史记.项羽本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因以"楚三户"指决心复仇报国者。

  • 44 . 楚

    1.指屈原。因其曾任楚国三闾大夫,故称。

  • 45 . 乘船走马分命

    1.比喻乘船骑马常有危险。

  • 46 . 东宫

    1.古代辅导太子的少师﹑少傅﹑少保三官的合称。

  • 47 . 东宫

    1.古代辅导太子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官的合称。

  • 48 . 东宫

    1.见"东宫三师"。

  • 49 . 楚虽户,亡秦必楚

    三户:几户人家;亡:灭;秦:秦国。虽只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虽小,决心大也能成功。

  • 50 . 唇口四

    1.犹言说三道四。形容胡说。

  • 51 . 大酺

    ?O聚饮。封建帝王为表示欢庆,特许民间举行大聚饮三天。后用以表示大规模庆贺。

  • 52 . 等边角形

    1.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

  • 53 . 奉无私

    奉:奉行;三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象天地日月那样无私。旧时比喻帝王以天下为公,不谋一己私利。

  • 54 . 低下四

    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

  • 55 . 此地无银百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 56 . 此地无银十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结果反而彻底暴露。

  • 57 . 此中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 58 . 第产业

    产业划分的类别之一。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产业。中国分为四个层次:(1)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等业;(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游、咨询信息等业;(3)科学文化和教育部门;(4)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等部门。

  • 59 . 第代电子计算机

    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电子计算机。1964年开始出现,60年代末大量生产。其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设备品种繁多,并开始与通信设备相结合而发展为由多机组成的计算机网。运算速度可达每秒几百万次,甚至几千万次、上亿次。中国于1970年研制成第一台集成电路计算机。

  • 60 . 第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

    邓小平1989年6月16日同几位中央负责人的谈话要点。编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提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必须要有一个核心。政治局常委会要注意树立和维护这个集体和这个集体核心。经济要保持一个比较满意的发展速度,大胆改革开放,抓紧惩治腐败,保持政治稳定,抓好党的建设。

  • 61 . 第国际

    又称“共产国际”。全世界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性组织。随着第二国际的破产和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1919年3月在列宁领导下,三十个国家的工人政党和组织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共产主义代表大会。大会通过列宁起草的《共产国际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等文件,宣告共产国际的成立。凡参加第三国际的各国共产党都是它的支部。第三国际在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反对帝国主义和反法西斯战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1943年6月经各国共产党同意,共产国际正式解散。

  • 62 . 第

    1. 地质年代。延续约6500万年,结束于250万年前。

  • 63 . 到不着两

    1.谓说话做事不仔细﹑不踏实。

  • 64 . 大唐藏取经诗话

    一名《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话本。作者不详。世多以为宋刊,鲁迅认为作者或为元人。三卷。叙述唐玄奘取经故事,其中猴行者为主要人物,他为扶助三藏法师大显神通。但情节比较简单,无猪八戒、沙和尚等形象,略具明代小说《西游记》的雏形。

  • 65 . 大年

    1.指阴历十二月三十日﹐即除夕。

  • 66 . 大

    彝族的民间拨弦乐器。流行于云南弥勒、宜良、魏山地区。琴身木制,筒面蒙羊皮。有筋弦三根,一根弹曲调,两根伴奏。弦下端系小铁片若干,随弦振动发声。演奏时,斜挎肩上,边弹边舞;有时也用以伴奏。

  • 67 . 道不着两

    道:说话;着:接触到。说话三句有两句说不到地方。形容说话不着边际。

  • 68 . 得其

    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 69 . 二次

    番:次、遍。不止一次的,反复的。

  • 70 . 二帝

    二帝: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 71 . 倒颠四

    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 72 . 东

    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总称。

  • 73 . 东西四

    1.谓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没有定准。

  • 74 . 等腰角形

    1.三边中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

  • 75 . 颠倒四

    三、四:表示杂乱。形容说话做事错杂紊乱。

  • 76 . 读书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 77 . 读书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 78 . 德意志第帝国

    指希特勒统治时期的德国。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宣称他统治下的德国是继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后的第三个德意志人帝国,并喻意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中宣扬的太平盛世的“第三王国”。1945年5月德国战败后崩溃。

  • 79 . 耳

    1.亦作"耳参漏"。 2.谓两耳各有三孔。旧传为圣人的异相。

  • 80 . 第人称

    1.在言语活动中﹐指称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的﹐为第三人称。如"他"﹑"她"﹑"它"﹑"他们"等﹐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 81 . 第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因以"第三声"指令人凄切的猿鸣声。 2.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上声。如"板""此""鬼""也"等字调为第三声。

  • 82 . 第世界

    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内容之一。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摆脱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统治,取得独立的新兴国家。它们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70%以上。从20世纪50年代的万隆会议到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已成为世界上反帝、反殖、反霸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 83 . 第野战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之一。由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新四军大部和山东八路军一部发展而成。1945年10月和11月分别组成津浦前线野战军(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1947年1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2月改为第三野战军。曾参与发动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了整个华东大陆及沿海大部岛屿。1950年4月,第三野战军番号被撤销,8月并入华东军区。

  • 84 . 第

    1.当事双方以外的一方。 2.特指插足他人家庭﹐与夫妇中的一方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的人。

  • 85 . 第种人

    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胡秋原﹑苏汶等人﹐自称是居于国民党反动文人和左翼革命文学阵营之间的所谓"第三种人"。他们的核心思想是"文艺自由"论﹐并用以反对左翼文学所提倡的文艺为革命政治服务的主张。

  • 86 . 第状态

    亚健康状态。

  • 87 . 分别两

    详细分说;清楚,明白。同“分星擘两”。

  • 88 . 二满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同“三平二满”。

  • 89 . 丢拉四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同“丢三落四”。

  • 90 . 丢落四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

  • 91 . 丢忘四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同“丢三落四”。

  • 92 . 东浙

    1.指黄宗羲及其弟宗炎﹑宗会。黄氏系浙东馀姚人,故称。

  • 93 . 鼎足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 94 . 调惑四

    指挑拨是非。同“调三斡四”。

  • 95 . 调窝四

    指挑拨是非。同“调三斡四”。

  • 96 . 调斡四

    指挑拨是非。

  • 97 . 掉寸舌

    掉:摆动,摇。玩弄口舌。多指进行游说。

  • 98 . 鼎分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鼎足三分”。

  • 99 . 定海总兵

    鸦片战争中定海战役牺牲的三位爱国将领。1841年9月英军进攻浙江定海,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寿春镇总兵王锡朋率部血战,先后阵亡。史称定海三总兵。

  • 100 . 东方

    1.指泰山﹑东海﹑孔林。

  • 101 . 多瑙河角洲

    多瑙河河口的三角洲。面积43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米以下。湿地、河汊、湖泊纵横交错,水陆面积各占一半。芦苇密布,是世界最大芦苇产地。

  • 102 . 方

    1.唐诗人方干的绰号。

  • 103 . 肚束

    篾:薄竹片,可编制成席子。用三根篾条勒住肚子。指勒紧腰带。比喻忍受饥饿,安于贫困。

  • 104 . 肚束条篾

    1.勒紧腰带。比喻忍饥安贫。语出《五灯会元.石头迁禅师法嗣.药山维俨禅师》:"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往山去。"

  • 105 . 二君子

    犹二三子。

  • 106 . 二其操

    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 107 . 二其德

    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

  • 108 . 二其节

    二三:不专一;节:节操。不能坚持操守。

  • 109 . 二其意

    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

  • 110 . 二

    1.犹言诸君;几个人。

  • 111 . 二桃

    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 112 . 二桃杀

    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 113 . 二心

    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 114 . 反角函数

    三角函数的反函数。包括:函数y=sinxx∈-π2,π2的反函数,称为反正弦函数,记作y=arcsinx;函数y=cosx(x∈[0,π])的反函数,称为反余弦函数,记作y=arccosx;函数y=tgxx∈-π2,π2的反函数,称为反正切函数,记作arctgx;函数y=ctgx(x∈(0,π))的反函数,称为反余切函数,记作arcctgx。还有反正割函数y=arcsecx和反余割函数y=arccscx,应用很少,一般不予讨论。

  • 115 . 冯谖

    1.指战国时齐人冯谖为孟尝君收买薛地民心﹑使齐王重用孟尝君及为孟尝君立宗庙于薛之事,致使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见《战国策.齐策四》。

  • 116 . 逢人且说分话

    逢:遇见。指人与人互相欺瞒,不把实际情况或心里话说出来。

  • 117 . 逢人只说分话

    逢:遇见。指人与人互相欺瞒,不把实际情况或心里话说出来。

  • 118 . 凤度

    1.南朝齐东昏侯萧宝卷所制的帽名。

  • 119 . 复合段论

    几个三段论联结而成的推理。前一个三段论的结论是后一个三段论的前提之一(大前提或小前提)。如:“科学是有用的,逻辑学是科学,所以逻辑学是有用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应该学习,因此逻辑学应该学习。”其中,“逻辑学是有用的”是前一个三段论的结论,又是后一个三段论的小前提。

  • 120 . 顾不顾四

    只顾这一面,不顾那一面。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