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葵组词
  4. 【葵】结尾能组哪些词

【葵】结尾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拔

    1.见"拔葵去织"。

  • 2 . 采

    1.语出《古诗源.古诗》:"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交不成。"后因以"采葵"喻不耻与贫贱者为友。

  • 3 . 冬

    又称“葵菜”。锦葵科。一、二年生草本。叶肾形。夏初开淡红色小花。原产亚洲东部。中国也已栽培。嫩梢、嫩叶可作蔬菜。

  • 4 . 楚

    1.水芹。

  • 5 . 丹

    1.向日的葵花。比喻忠君之心。

  • 6 . 杜

    1.即杜衡。参见"杜衡"。

  • 7 . 汾

    1.即汾阴脽。

  • 8 . 房

    1.即房苑。

  • 9 . 凫

    1.莼菜。

  • 10 . 海

    1.腔肠动物。形状像圆筒,没有骨胳。上端有几圏像花瓣那样的触手,颜色鲜艳。固定在海底岩石上,有的依附在寄居蟹所寄居的螺壳上,跟寄居蟹过共生生活。以小鱼等为食物。

  • 11 . 猴

    1.海草名。即鹿角菜。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四.鹿角菜》。

  • 12 . 黄蜀

    1.亦称"黄葵"。 2.植物名。唐薛能有《黄蜀葵》诗;唐韩偓有《黄蜀葵赋》。

  • 13 . 黄

    1.见"黄蜀葵"。

  • 14 . 荆

    1.即锦葵。也称"荍"﹑"芘芣"。草本植物。

  • 15 . 锦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肾脏形,夏天开花,紫红色。供观赏。

  • 16 . 鬣

    1.棕榈的别名。

  • 17 . 龙

    1.一年生草本。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夏秋间开白花,结浆果,圆球形,熟时紫黑色。有小毒。全草可供药用,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痒,消肿生肌的功效。

  • 18 . 緑

    1.蔬菜名。

  • 19 . 落

    1.蔠葵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二.落葵》。

  • 20 . 旅

    1.野生的葵菜。

  • 21 . 露

    1.莼菜。 2.冬葵。 3.向日葵。

  • 22 . 闾

    1.复姓。汉有闾葵班。见明杨慎《丹铅总录.人品.盖姓有二》。

  • 23 . 蒲

    1.常绿乔木,叶子大,大部分掌状分裂,裂片长披针形,圆锥花序,生在叶腋间,花小,果实椭圆形,成熟时黑色。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叶子可以做扇子。 2.指蒲葵扇。

  • 24 . 倾

    1.葵花倾向太阳。比喻忠诚。

  • 25 . 茙

    1.植物名。又名荆葵﹑蜀葵﹑芘芣。

  • 26 . 戎

    1.即蜀葵。两年生草本植物。花瓣五枚,有红﹑紫﹑黄﹑白等颜色。供观赏。

  • 27 . 蜀

    1.植物名。花有红﹑紫﹑黄﹑白等色﹐供观赏。

  • 28 . 水

    1.即莼菜。蔬类植物。

  • 29 . 天竺

    俗称“洋葵”、“石蜡红”。双子叶植物,b028牛儿苗科。多年生草本。叶圆形或肾形,有特殊气味。花白、红等色不一。中国各地都有栽培,可供观赏,也常用来做光合作用的实验。

  • 30 . 兔

    1.植物名。《尔雅.释草》作"菟葵"。

  • 31 . 菟

    1.植物名。似葵,古以为蔬。

  • 32 . 卫足

    1.即向日葵。

  • 33 . 向日

    ①又称“朝阳花”、“葵花”。双子叶植物,菊科。一年生草本。头状花序极大,花盘直径10~30厘米。四周为黄色舌状花,不结实;中间是能结实的管状花。有向光性,花盘随太阳转动。种子富含脂肪等,主要榨油供食用和作工业用油。 ②油画。荷兰凡·高作于1888年。作品以黄色为主调,加上一点青色与绿色,表现了灿烂的阳光下,向日葵的蓬勃生命力。

  • 34 . 鸭脚

    1.植物名。菜的一种。

  • 35 . 忧

    1.相传春秋时鲁国漆室有女子倚柱而啸,邻妇问她是否想嫁人。漆室女说:我是担心国君年老而太子幼小。邻妇说:这用得着你担忧吗?漆室女说:从前有客人来我家,把马扣在园子里,马跑了,踏坏园里的葵,害得我们终年尝不到葵味。今后鲁国有难,我们即使是女子,难道能避免吗?见汉刘向《列女传.鲁漆室女》。后以"忧葵"喻指担忧国事。

  • 36 . 泽

    1.青苔。

  • 37 . 钟

    1.即锺馗。

  • 38 . 蔠

    1.植物名。一名"蘩露"﹑"落葵"。可作菜蔬,也可药用。

  • 39 . 终

    1.椎。 2.草名。叶圆而剡上,形如椎,故名终葵。见《尔雅.释草》清郝懿行义疏。 3.复姓。春秋时代有终葵氏。见《左传.定公四年》。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