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雁组词
  4. 【雁】开头能组哪些词

【雁】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门偈

    1.指高僧所写之诗。

  • 2 . 门僧

    1.指东晋高僧慧远。慧远﹐雁门郡楼烦人﹐曾主持庐山东林寺﹐善诗文﹐与刘遗民﹑宗炳﹑慧永等结白莲社。见南朝梁慧皎《高僧传.义解二.释慧远》。

  • 3 . 门山

    1.亦作"雁门山"。省称"雁门"。 2.山名。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 3.山名。在今江苏南京附近。

  • 4 . 门太守行

    诗篇名。唐代李贺作。诗题为乐府《瑟调曲》旧题。写战士寒夜出城击敌的艰苦和奋勇,歌颂战士以身报国的悲壮精神。用笔神奇,“黑云压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等名句,尤被后人称道。

  • 5 .

    1.流浪无定居的民户。

  • 6 . 默先烹

    比喻无才者先被淘汰。

  • 7 . 南燕北

    比喻两地分离。

  • 8 .

    1.膏神名。

  • 9 .

    1.亦作"鴈奴"。 2.雁群夜宿沙渚时﹐在周围专司警戒﹐遇敌即鸣的雁。 3.泛指雁。

  • 10 .

    1.指北方边塞地区。

  • 11 .

    1.亦作"鴈器"。 2.赝品。雁﹐同"赝"。

  • 12 .

    1.亦作"鴈丘"。 2.金元好问葬雁之处。在山西阳曲汾水旁﹐为著名古迹。

  • 13 .

    1.即雁币。

  • 14 .

    1.首饰名。形如飞雁的发钗。

  • 15 .

    1.亦作"鴈臣"。 2.指古代逢秋到京师朝觐﹐至春始还部落的北方少数民族首领。

  • 16 .

    1.亦作"鴈城"。 2.指雁门郡。

  • 17 .

    1.雁飞的行程。

  • 18 .

    1.亦作"鴈池"。 2.汉梁孝王刘武所筑兔园中的池沼名。 3.借指帝王所居园林中的池沼。

  • 19 . 齿

    1.亦作"雁齿"。 2.比喻排列整齐之物。 3.常比喻桥的台阶。 4.草名。

  • 20 .

    1.亦作"鴈宕"。 2.即雁荡山。

  • 21 . 宕山

    1.即雁荡山。

  • 22 . 荡山

    在浙江省东南部。有南、北二山,南雁荡山在平阳县西,主峰九峰尖,海拔1237米。北雁荡山在乐清市东北,为通常所指的雁荡山,最高峰百岗尖,海拔1150米;主峰雁湖岗,海拔1057米。有一百零二峰、六十四岩、四十六洞、十八瀑。有灵峰、灵岩、大龙湫、雁湖、显圣门等景区,有“天下奇秀”之称。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 23 .

    1.即雁足灯。

  • 24 .

    1.指聘仪。古代定婚﹑亲迎时﹐男子须向女家献雁为礼。其所以用雁者﹐汉班固《白虎通.嫁娶》谓﹕"取其随时而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是随阳之鸟﹐妻从夫之义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又昏礼贽不用死雉﹐故用雁也。"

  • 25 . 断鱼沉

    比喻彼此音讯断绝。同“雁逝鱼沉”。

  • 26 . 断鱼沈

    1.见"雁逝鱼沉"。

  • 27 .

    1.江南方言。褐色鹅。 2.四川方言。称雁。

  • 28 .

    1.指秋风。

  • 29 .

    1.犹雁书。

  • 30 .

    1.即雁回峰。在湖南省衡阳市南﹐为衡山七十二峰之一。

  • 31 .

    1.雌雁。

  • 32 .

    1.见"雁门关"。

  • 33 . 过拔毛

    大雁飞过时也能拔下毛来。原形容武艺高超。后比喻人爱占便宜,见有好处就要乘机捞一把。

  • 34 . 过拨毛

    ①比喻武艺高强。 ②比喻经手办事便捞点好处。

  • 35 . 过留声

    比喻留名声于身后。

  • 36 .

    1.指塞北远方。

  • 37 .

    1.指雁的翅膀。

  • 38 . 鸿

    1.指音讯﹐书信。

  • 39 .

    1.亦作"鴈户"。 2.指流动无定的民户。 3.猎凫雁之户。

  • 40 . 回峰

    1.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南。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而回。也叫回雁峰。

  • 41 .

    1.亦作"鴈喙"。 2.芡实的别名。

  • 42 .

    1.指北方雁栖止的地方。

  • 43 .

    1.指浙江乐清雁荡山的龙湫。龙湫有二。一在山之马鞍岭西﹐长六十余丈。一在山之卷图峰下﹐长三十余丈。前者称"大龙湫"﹐后者称"小龙湫"。

  • 44 .

    1.书信。

  • 45 .

    1.秋天的天空。

  • 46 .

    1.亦作"雁来"。 2.即雁来红。

  • 47 . 来红

    1.植物名。苋科。一年生草本。近顶上的叶有红﹑黄﹑紫等色。秋季开花。供观赏﹐亦可食用或供药用。原产热带亚洲。

  • 48 . 来客

    1.比喻旅寓之人。

  • 49 .

    1.像雁行一样地排列。形容排列齐整。

  • 50 . 翎刀

    1.亦作"鴈翎刀"。 2.短刀名。

  • 51 . 翎队

    1.抗日战争时期活动在河北省白洋淀地区的一支著名的水上游击队。

  • 52 . 翎阵

    1.横列展开的阵形。

  • 53 . 落沙滩

    1.唢呐曲。起源于陕西民间。以双唢呐模拟群雁飞鸣而下的情景﹐曲调悲壮。

  • 54 .

    1.郡名。战国赵地。秦置郡。今山西北部皆其地。 2.见"雁门山"。 3.见"雁门关"。

  • 55 . 门关

    1.在山西省代县北部。长城重要关口之一。唐于雁门山顶置关﹐明初移筑今址。向为山西南北交通要冲。

  • 56 .

    1.亦作"雁头"。 2.芡的别名。

  • 57 . 头笺

    1.唐代文人所喜用的一种优质纸张。因有雁头状暗纹﹐故名。

  • 58 . 头青

    1.亦作"雁头青"。 2.晩粟的别名。

  • 59 .

    1.亦作"鴈王"。 2.佛教语。领头的大雁。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 60 .

    1.亦作"雁鹜"。 2.鹅和鸭。

  • 61 .

    1.指传递书信者。

  • 62 .

    1.亦作"鴈行"。亦作"鴈行"。 2.飞雁的行列。 3.形容排列整齐而有次序。 4.指朝廷上的排班。 5.阵名。横列展开﹐似飞雁的行列﹐故名。 6.同列﹔同等。 7.居前的行列。雁﹐通"颜"。

  • 63 .

    ①作队有序飞行的雁群:九秋惊雁序。 ②形容先后有序,不相紊乱:雁序而进。 ③比喻兄弟:雁序雕零|雁序之情。

  • 64 . 杳鱼沉

    比喻音信断绝。

  • 65 .

    1.指秋夜。

  • 66 .

    1.雁的两翅。指雁翼营。

  • 67 . 翼营

    1.横形展开的营帐。

  • 68 .

    1.犹音讯。

  • 69 .

    1.亦作"鴈引"。 2.雁的鸣声。引﹐曲。

  • 70 . 影分飞

    比喻两相分离。

  • 71 .

    1.见"雁素鱼笺"。

  • 72 .

    1.指秋季的天空。

  • 73 .

    1.古园囿名。

  • 74 .

    1.即雁池。

  • 75 .

    1.成列而飞的雁群。

  • 76 .

    1.指雁常栖息的水中小块陆地。

  • 77 .

    1.亦作"鴈柱"。 2.乐器筝上整齐排列的弦柱。 3.桥柱。

  • 78 .

    1.亦作"鴈子"。 2.雏雁。

  • 79 . 子都

    1.亦作"鴈子都"。 2.唐末朱瑾指挥的一支部队名号。因其士兵双颊黥雁为饰﹐故称。

  • 80 . 子堂

    1.《善见律》卷十﹕"高阁讲堂者﹐于大林作堂﹐堂形如雁子﹐一切具足﹐为佛作此堂也。"后因以"雁子堂"指佛堂。

  • 81 .

    1.亦作"鴈字"。 2.成列而飞的雁群。群雁飞行时常排成"一"或"人"字﹐故称。语出唐白居易《江楼晩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诗﹕"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3.像飞雁整齐而有秩序的行列。 4.犹雁序。比喻兄弟。

  • 82 .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后因以“雁足”指书信或传递书信的人: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 83 . 足灯

    1.汉代宫灯。灯座刻有雁足形状。

  • 84 . 足镫

    1.亦作"雁足镫"。 2.见"雁足灯"。

  • 85 . 足书

    1.系于雁足的书信。语出《汉书.苏武传》﹕"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唐权德舆《寄李衡州》诗:"主人千骑东方远,唯望衡阳雁足书。"相传元郝经亦有雁足传书事。中统年间﹐郝经以宣慰副使使宋﹐被扣于真州﹐十六年不还。经畜一雁﹐甚驯。一日经书诗于尺帛曰﹕"露冷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

  • 86 .

    1.指山西省北部雁门关以北内外长城之间的地区。

  • 87 .

    1.谓排列有序。

  • 88 .

    1.亦作"雁币"。 2.雁与币帛。古时用为聘问或婚嫁时之聘仪。古婚礼分纳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等六礼。纳征用币﹐其余用雁。

  • 89 .

    1.泛指我国北方边境。

  • 90 .

    1.谓雁来客居。古时常指九月。语出《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孙希旦集解﹕"是月鸿雁来宾﹐始至中国也。曰'来宾'者﹐雁以北为乡﹐其在中国也﹐若来为宾客然。"

  • 91 .

    1.雁的飞行行列。因其有序如兵阵﹐故称。

  • 92 .

    1.亦作"鴈帛"。 2.指书信。

  • 93 . 泊人户

    犹雁户。

  • 94 . 去鱼来

    书信往来。雁、鱼均喻书信。

  • 95 .

    1.亦作"鴈塞"。亦作"鴈塞"。 2.山名。

  • 96 .

    1.亦作"鴈山"。 2.即雁门山。 3.即雁荡山。

  • 97 .

    1.亦作"鴈膳"。 2.菰米的别称。《管子·地员》﹕"其种雁膳黑实﹐朱跗黄实。"郭沫若等集校﹕"杨慎云﹕菇﹐《管子》谓之雁膳﹐以雁食之也。"一说﹐即青稞。张佩纶曰﹕"《说文》'稞﹐谷之善者﹐一曰无皮谷'﹐《周礼·膳夫》'膳之言善'﹐膳﹑善通。《四民月令》'青稞麦与大麦同■冱■﹐麺美﹐磨尽无麸'﹐此即《说文》所谓无皮稞为谷之善者﹐且与大麦同﹐与雁味相宜﹐故名之曰'雁膳'。"

  • 98 .

    1.鸡头的别名。

  • 99 . 使

    1.送信的使者。

  • 100 . 逝鱼沉

    比喻彼此音讯断绝。亦作“雁断鱼沉”。

  • 101 .

    1.书信。

  • 102 .

    1.鸡鹅鸭税。泛指杂税。

  • 103 . 素鱼笺

    指书信。

  • 104 .

    1.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有比丘经行﹐忽见群雁飞翔﹐戏言曰﹕'今日众僧中食不充﹐摩诃萨埵宜知是时。'言声未絶﹐一雁退飞﹐当其僧前﹐投身自殒。比丘见已﹐具白众僧﹐闻者悲感﹐咸相谓曰﹕'如来设法﹐导诱随机﹐我等守愚﹐遵行渐教……此雁垂诫﹐诚为明导﹐宜旌厚德﹐传记终古。'于是建窣堵波﹐式昭遗烈﹐以彼死雁﹐瘗其下焉。"后因指佛塔。 2.塔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慈恩寺中﹐亦称大雁塔。系唐高宗为追荐其母而建。今为七层。唐代新进士常题名于此。明朱国祯《涌幢小品.雁塔》﹕"塔乃咸阳慈恩寺西浮图院也。沙门玄

  • 105 . 塔圣教序

    全称《雁塔三藏圣教序记》,又称《慈恩寺圣教序记》。唐代碑刻。正书。褚遂良书。公元652年镌立。因所刻为唐太宗所撰《三藏圣教序》与唐高宗为太子时所撰[kg*4]《述三藏圣教序记》,又立于长安(今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故名。书法雅丽遒逸,为褚书代表作。

  • 106 . 塔题名

    餍塔:西安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在大雁塔内题名。旧时考中进士的代称。

  • 107 . 塔新题

    旧时考中进士的代称。同“雁塔题名”。

  • 108 .

    1.指秋天。

  • 109 .

    1.亦作"鴈帖"。 2.指书信。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