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组词
  3. 禹组词
  4. 【禹】开头能组哪些词

【禹】开头能组哪些词

更新:
  • 1 .

    1.中药名。太一余粮的别称。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二.太一余粮》。

  • 2 .

    1.即岣嵝碑。凡七十七字,象缪篆,又象符箓。后人附会夏禹治水时所刻。碑在湖南衡山云密峰。昆明﹑成都﹑长沙﹑绍兴﹑南京栖霞山和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

  • 3 .

    1.谓跛行。相传夏禹治水积劳成疾,身病偏枯,行走艰难,故称。《尸子.君治》:"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其家,手不爪,胫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法言.重黎》"巫步多禹"晋李轨注:"﹝禹﹞治水土,涉山川,病足,故行跛也……而俗巫多效禹步。"故亦称巫师﹑道士作法的步法为禹步。

  • 4 .

    1.《诗.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毛传:"甸,治也。"朱熹集传:"言信乎此南山者,本禹之所治,故其原隰垦辟,而我得田之。"本谓禹所垦辟之地。后因称中国之地为禹甸。

  • 5 .

    1.传说夏禹以九牧之金铸鼎,上铸万物,使民知何物为善,何物为恶。 2.即九鼎。传说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后因以喻国家领土﹑政权。 3.西周晩期青铜器。宋代《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着录,称为"穆公鼎"。铭文二○五字,记述禹以武公的兵车百辆和徒御一千二百人随周王作战,俘获鄂侯事。1942年陕西岐山又出一鼎,与宋代着录相同,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 6 .

    1.夏禹开凿的水道。

  • 7 .

    1.《书.仲虺之诰》:"表正万邦,缵禹旧服。"孔传:"继禹之功,统其故服。"服,王畿以外的疆土。后用以称中国九州之地。

  • 8 .

    1.指夏禹治水的功绩。

  • 9 .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尚书·夏书》中的一篇。作者不详。疑是战国时代的著作。全书采用区域研究的方法,以山脉、河流为标志,将全国分为九个州,并对每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人文现象作了描述。是我国地理学中的经典著作,对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 10 .

    1.亦作"禹迹"。 2.相传夏禹治水,足迹遍于九州,后因称中国的疆城为禹迹。语出《书.立政》:"其克诘尔戎兵,以陟禹之迹。"孔传:"以升禹治水之旧迹。" 3.指夏禹治水的业绩。

  • 11 .

    1.指夏禹治水的业绩。

  • 12 .

    1.指夏禹与后稷。夏禹后稷受尧舜命整治山川,教民耕种,称为贤臣。

  • 13 .

    1.麦门冬的别名。

  • 14 .

    1.麦门冬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麦门冬》。

  • 15 .

    1.即龙门。地名。在山西河津县西北﹑陕西韩城县东北。相传为夏禹所凿,故名。 2.即龙门。指科举试场。

  • 16 .

    1.大禹治国的方略。

  • 17 .

    1.指夏禹及其子启。

  • 18 .

    1.夏禹和商的始祖契。

  • 19 .

    1.禹王之饭食。比喻盛馔。

  • 20 .

    1.指《山海经》。旧说《山海经》为禹所撰,故名。

  • 21 .

    1.药草名。泽泻的别称。

  • 22 .

    1.夏禹和商汤。后视为贤明君主的典范。

  • 23 .

    1.犹禹步。谓夏禹跛行。

  • 24 . 惜寸阴

    指禹勤于治水,爱惜光阴之事。

  • 25 .

    1.即夏之《赎刑》。

  • 26 . 行舜趋

    原指仅模仿圣贤之外表而不注意内在的品德修养。后亦用以形容举止循规蹈距。

  • 27 .

    1.相传为夏禹的葬地。在今浙江省绍兴之会稽山。 2.指会稽宛委山。相传禹于此得黄帝之书而复藏之。 3.相传为夏禹决汉水时的住处。在今陕西省旬阳县东。

  • 28 . 余粮

    1.中药名。又名禹粮石。为一种褐铁矿矿石。性微寒,味甘涩,有涩肠﹑止血功能。相传夏禹治水时弃其余粮于江中,化为此石,故名。见《太平御览》卷九八八引《博物志》。 2.麦门冬的别名。参见"禹葭"。 3.蒒草的别名。

  • 29 .

    1.指中国。古代传说禹平水土,划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因称中国为禹域。

  • 30 . 帐里

    1.传说中的北海神名。

  • 31 .

    1.禹刑。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