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在中间的成语(共120个)
笙歌鼎沸
成语解释: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
成语出处:宋・吴自牧《梦粱录・清明节》:“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九鼎不足为重
成语解释: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
成语出处:宋・傅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举鼎绝膑
成语解释:绝:折断;膑:胫骨。
双手举鼎,折断胫骨。比喻能力小,不能负担重任。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秦本纪》:“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
九鼎一丝
成语解释: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成语出处:明・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举鼎绝脰
成语解释:举:抬起;绝:折断;脰:颈项。
双手举起鼎而折断颈项。比喻力小不能胜任。成语出处:梁启超《中国国债史》:“今日我辈对于此国债问题当何如?将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负担,莫敢辞乎?举鼎绝脰之患,恐遂不免也。”
折鼎覆餗
成语解释:见“折足覆餗”。
成语出处:《南史・张弘策传》:“拓怯而无断,喧弱而不才,折鼎覆餗,忮踵可待。”
调和鼎鼐
成语解释: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
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成语出处:《旧唐书・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
革旧鼎新
成语解释:同“革故鼎新”。
成语出处:明・李贽《代深有告文》之二:“切以诵经者,所以明心见性,礼忏者,所以革旧鼎新。”
折鼎覆餸
成语解释:?铂鼎内食物。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
成语出处:《南史・张弘策传》:祏怯而无断,喧弱而不才,折鼎覆餸,跂踵可待。
折鼎覆
成语出处:《南史・张弘策传》:“祏怯而无断,喧弱而不才,折鼎覆????,跂踵可待。”
三分鼎足
成语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扛鼎拔山
成语解释:扛:双手举起。
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九鼎大吕
成语解释: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列鼎重裀
成语解释:列:排列,罗列;鼎:古代炊具;裀:垫子,褥子。
列鼎而食,重裀而卧。吃得好,睡得舒适。形容达官贵人的奢侈生活。成语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他他他只将那会谄谀的着列鼎重裀、害忠良的便加官请俸。”
铸鼎象物
成语解释:鼎:古代炊器,三足两耳,也指传国重器。
禹收集九州金属而铸成的九鼎之上所铸各种物品图像。称颂君王有德。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