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在中间的成语(共69个)
藏垢纳污
成语解释:垢、污:肮脏的东西;纳:容纳。
比喻包容坏人坏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够容忍有损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污纳垢”。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招权纳赂
成语解释:见“招权纳贿”。
成语出处:《元史・朴不花传》:“不花骄恣无上,招权纳赂,奔竞之徒,皆出其门,骎骎有赵高、张让、田令孜之风。”
招权纳赇
成语解释:见“招权纳贿”。
成语出处:《明史・石亨传》:“因劾亨招权纳赇,肆行无忌。”
吐故纳新
成语解释:原指人体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后比喻扬弃旧的;吸进新的;不断更新。故:旧的;纳:吸入。
成语出处:战国・庄子《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招贤纳士
成语解释: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
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成语出处:《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招亡纳叛
成语解释:招引接纳敌方叛逃的人。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高帝五年》:“高祖起丰、沛以来,罔罗豪桀,招亡纳叛,亦已多矣。”
招权纳贿
成语解释:招权:弄权,揽权;纳贿:接受贿赂。
抓权力,受贿赂。成语出处: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臣寮雷孝友上言》:“遂招权纳贿,其门如市。”
含垢纳污
成语解释:垢、污:脏垢;污秽。
心里忍受着羞耻和污辱。本指国君应当有容忍耻辱和诬枉的气度。后指有容忍耻辱的度量;也转用以形容秽恶聚集之处;或包容坏人坏事。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招降纳叛
成语解释:指招收接纳敌方投降叛变的人。现多用来形容网罗坏人;扩充力量;结党营私。
成语出处:《赖古堂名贤尺牍新钞・与卓珂月》:“辄欲奏记自通,已又念近日时刻中诸君子,所记载文籍,不啻招降纳叛,而世之附名其中者,虽不尽弭耳乞盟,然意已近之。”
藏污纳垢
成语解释:污、垢:肮脏的东西。
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成语出处:清・孙雨林《皖江血・定计》:“收回那十八省剩水残山,洗尽这二百年藏污纳垢。”
揽权纳贿
成语解释:揽:把持。
纳:接纳。
把持权势,并接受贿赂。成语出处: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六回:“到了湖北,方才晓得李统领因为京里有人参他揽权纳贿等事。”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成语解释: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成语出处:《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成语解释: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
成语出处:三国・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称臣纳贡
成语解释:旧时指小国向大国臣服而年年进贡。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凡汉东小国,无不称臣纳贡。”
启宠纳侮
成语解释:谓开宠端而招致侮慢。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定公元年》:“启宠纳侮,其此之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