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中间的成语(共249个)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
成语解释:阋:争吵;墙:门屏;御:抵御。
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一致对外。成语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30回:“兄弟阋墙,外御其侮。蜗角纷争,惟利是务。”
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成语解释:举:推荐。
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成语解释:阋:争吵;墙:门屏。
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成语出处:《诗经・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法外施恩
成语解释:施:施行,给予。
超越法律而给予恩惠。指宽大处理,免施刑罚。成语出处:清・梁章钜《归田琐记・鳌拜》:“仍照皇祖所降谕旨,给予一等男爵,世袭罔替,已足以示国家法外施恩,旧勋之意矣。”
方外之人
成语解释:方外:世外。
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成语出处:庄周《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弦外有音
成语解释:弦乐器的弦上发出的声音以外还有声音。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然至于一绝处,亦复何耶!其中体趣,言之不尽。弦外之意,不知所从而来。”
意外之财
成语解释:意料之外的钱财。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1回:“且说周老爷凭空得了一千五百块洋钱,也算意外之财,拿了他便一直前往浙江。”
中外合璧
成语解释:中西合璧。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这长苗子是我们中国原有的,如今搀在这德国操内,中又不中,外又不外,倒成了一个中外合璧。”
分外妖娆
成语解释:分外:格外;妖娆:妖媚艳丽。
形容景色异常艳丽。成语出处:毛泽东《沁园春・雪》词:“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局外之人
成语解释:局外:原指棋局之外,引申为事外。
指与某件事情没有关系的人。成语出处:宋・刘克庄《象弈》:“君看橘中戏,妙不出局外。”
信外轻毛
成语解释:佛教语。信心动摇不定,像鸿毛轻飘浮动。
成语出处:《观经玄义分》:“况我信外轻毛,敢知旨趣。”
风尘外物
成语解释:风尘:指污浊、纷扰的世俗生活。
超越世俗的特出人物。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
弦外之响
成语解释:比喻言外之意。
成语出处:王国维《人间词话》四二:“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
弦外遗音
成语解释: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
言外之意。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声矣。”
内查外调
成语解释:指在单位内外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
成语出处:《人民日报》1983.11.29:“经过一个星期的内查外调,掌握了大量证据,很快就挖出了这个由八人组成的贪污盗窃团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