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在中间的成语(共100个)
以杀止杀
成语解释: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成语出处:《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以刑止刑
成语解释:犹以刑去刑。
成语出处:《周书・武帝纪下》:“以刑止刑,世轻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
吉祥止止
成语解释:第一个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个止字是助词。指喜庆。
成语出处:战国・庄子《庄子・人间世》:“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学无止境
成语解释: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应奋进不息。
成语出处:清・刘开《问说》:“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流言止于智者
成语解释: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成语出处:《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学问无止境
成语解释:止境:尽头。
学问是没有尽头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成语解释:塞:堵塞;止:停止。
比喻只有破除旧的、错误的东西,才能建立新的、正确的东西。成语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成语解释: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止:语助词;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成语出处:《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行则连舆,止则接席
成语解释:行:出行;舆:车子;止:休息;席:坐席。
出行时车子相连,休息时座位相接。形容两人关系密切,形影不离。成语出处: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成语解释:殆:危险。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成语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止不辱
成语解释: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
成语出处:汉・荀悦《汉纪・宣帝纪》:“太傅疏广谓少傅受曰:‘吾闻知止不辱,知足不殆,功成名遂而身退,天之道也。”
为山止篑
成语解释:比喻功败垂成。语本《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止,吾止也。”。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罕》:“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官止神行
成语解释: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成语出处:战国・庄子《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生功止过
成语解释:止:禁止,组织。
鼓励立功,防止过失。成语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疑》:“赏有功,罚有罪,而不失其人,方在于明者也,非能生功止过者也。”
知止不殆
成语解释:殆:危险。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成语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