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在中间的成语(共117个)
分毫不值
成语解释:形容没有任何价值。同“分文不直”。
成语出处:《天雨花》第二七回:“人间信佛者多,谤佛者少,惟左丞相不信虚无,专辟佛教,说我等寂灭门中,分毫不值。”
一毫不染
成语解释:犹一尘不染。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赠郡伯古愚邵公报政序》:“即其可名状者言之,则本之一毫不染之真,而加之百折不移之守。”
分毫不差
成语解释:分毫:形容很少的数量,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
差:差错。
没有一点儿差错。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四:“大尹将所报伤处,将卷对看,分毫不差。”
丝毫不爽
成语解释:丝毫:形容极小,1分=1000丝=100毫=10厘;爽:差。
一点儿也不差。成语出处: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建康保宁光誉禅师》:“密远化机,丝毫不爽。”
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解释:差:相差;毫厘:很小的计量单位;谬:同“缪”。
开始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故《易》曰:‘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成语解释: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成语出处:《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成语解释: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解释: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成语出处:《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失之千里,差若毫厘
成语解释:指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成语出处:唐・魏征《隋书・天文志上》:“失之千里,差若毫厘,大象一乖,馀何可验!”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成语解释:毫、厘: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
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成语出处:西汉・戴圣《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一毫千里
成语解释:语本《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牦,缪以千里’。
”《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
”卢辩注:“据《易说》言也。
”谓差错虽微,造成的危害甚大。成语出处:语出《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豪(毫)牦,缪以千里’。”《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君子慎始也。”卢辩注:“据《易说》言也。”
不差毫厘
成语解释:不差一毫一厘。
成语出处:宋・李昉《太平广记》第158卷引《玉堂闲话・许生》:“显晦之事,不差毫厘矣。”
不差毫发
成语解释:毫、发:都是古代的长度名,十毫为发,十发为厘,形容细微。
形容一点儿也不差。成语出处:唐・张说《进浑仪表》:“令仪半在地上,半在地下,晦朔弦望,不差毫发。”
不爽毫发
成语解释:没有一点差错。
成语出处:《明史・王琼传》:“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
不失毫厘
成语解释:失:差。
毫厘:很小的重量或长度的单位。
不差一毫一厘米。成语出处:先秦・荀况《荀子・儒效》:“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豪(毫)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