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在中间的成语(共220个)
- 雁归湖滨,鸡落草棚- 成语解释:比喻各有特点,各有各的生活习惯和归宿。也比喻有志气的人四海为家,没志气的人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无所作为。 
-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成语解释:谚语。比喻细微的迹象可以预示事物发展的趋势。 
- 瑶草奇花- 成语解释:指仙境中的花草。 -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 
- 萱草忘忧- 成语解释:传说食萱草能令人忘忧,指想法解忧。 - 成语出处:《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同‘萱’)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 不弃草昧- 成语解释:草昧:原始,未开化。 
 不嫌弃蒙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词。- 成语出处:《周易・屯》:“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 刬草除根- 成语解释:犹斩草除根。比喻除去祸根,以免后患。 - 成语出处:语出《左传・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 明・陶宗仪《辍耕录连枝秀》:“半世连枝带叶,算从前,历尽虚花,一朝刬草除根,到此际方成结果。” 
- 霜行草宿- 成语解释:谓在霜露中行走,草野中息宿。形容奔波劳苦。 - 成语出处:《宋书・孝义传・孙法宗》:“单身勤苦,霜行草宿,营办棺惇,造立冢墓,葬送母兄,俭而有礼。” 
- 灰头草面- 成语解释:佛教语,指菩萨为度化众生而随机应现各种混同凡俗的化身。也指面容污秽或讨了没趣懊丧的样子。 - 成语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第一本第一出:“娘子,灰头草面不打扮,倘或江上遇着相知朋友,怎生厮见。” 
- 瑶草琪花- 成语解释:亦作“瑶草琪葩”。①仙境里的花草。②珍贵奇异的花草。 -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5回:“行不到一里之间,但见荆棘为篱,外面都是青松翠柏,篱内尽是瑶草琪花。” 
- 倚草附木- 成语解释:①比喻依附有能力或权势的人。②谓精灵倚托草木等物而成妖作怪。 -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回:“洪教头道:‘大官人只因好习枪棒,往往流配军人都来倚草附木,皆道我是枪棒教师,来投庄上,诱些酒食钱米。’” 
- 风兵草甲- 成语解释:犹言草木皆兵。 - 成语出处:《水浒传》第九五回:“况我兵惊恐,凡杯蛇鬼车,风兵草甲,无往非撼志之物。” 
- 丰草长林- 成语解释:①茂草高林。②指隐逸之地。 - 成语出处:唐・杜甫《进三大礼赋表》:“臣生长陛下纯朴之俗,行四十载矣。与麋鹿同群而处,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矣。” 
- 蔓草荒烟- 成语解释:蔓草:蔓生的野草;荒烟:空旷荒凉的原野上的雾气。 
 比喻空旷偏僻,冷落荒凉。- 成语出处:宋・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奈何荒烟野蔓,荆棘纵横。 
- 秋草人情- 成语解释:形容人情冷漠,如同日益枯黄的秋草一样。 -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三折:“浮云世态纷纷恋,秋草人情日日疏。” 
- 惹草粘花- 成语解释:惹:招引。 
 比喻随处迷恋于不正当的男女情爱。-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却说湍制台九姨太身边的那个大丫头,自见湍制台属意于他,他便有心惹草粘花,时向湍制台跟前勾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