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在中间的成语(共561个)
鱼目混珠
成语解释: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
用鱼眼来假冒珍珠。形容以假乱真;以次充好。成语出处:汉・魏伯阳《参同契》上卷:“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掩目捕雀
成语解释: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大国之事,其可以诈立乎!”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成语解释:蔽:遮。
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成语出处:《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眉目传情
成语解释:用眉眼的活动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情意。常用来形容用眼色表示爱情。参见“眉来眼去”。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只你那眉眼传情未了时。”
耳闻目染
成语解释:染:沾染。
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成语出处:丛维熙《北国草》第一章:“由于他小时候在巴黎耳闻目染的结果,爱情比同龄的年轻人要早醒得多。”
一目十行
成语解释: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成语出处:宋・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面目一新
成语解释:一下子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成语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内山完造作序》:“似乎大抵受着英国的什么人做的《支那人气质》的影响,但到近来,却也有了面目一新的结论了。”
鼠目獐头
成语解释: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脑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成语出处:《旧唐书・李揆传》:“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蜂目豺声
成语解释: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有目共赏
成语解释:赏:称赞。
谁看见了都称赞。成语出处:清・陈裴之《湘烟小录・瑞兰雪涕拜题》:“云公子人品学问,有目共赏。”
耳染目濡
成语解释:染:沾染;濡:沾湿。
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成语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7回:“一来也是秉赋了浇漓的薄气,二来又离了忠厚的祖宗,耳染目濡,习就了那轻薄的态度。”
满目凄凉
成语解释:所见的全是凄惨冷落的景象。
成语出处:陈毅《过黄泛区书所见》:“三过黄泛区,走跄踉。川原水洗,城社荒落,满目凄凉。”
目目相觑
成语解释:同“面面相觑”。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我恰才见阿妈和四个叔叔都目目相觑,其中必然暗昧。”
万目睽睽
成语解释:睽睽:张目注视的样子。
在众人的注视、监督下。成语出处:唐・韩愈《郓州溪堂诗并序》:“公私扫地赤立,新旧不相保持,万目睽睽,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
手挥目送
成语解释:手挥:挥动手指弹琴;目送:眼睛追视归鸿。
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语言文字的意义双关,意在言外。成语出处:三国・魏 稽康《四言赠兄秀才公穆入军》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