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在中间的成语(共262个)
- 邦以民为本- 成语解释: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 成语出处:《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官清民自安- 成语解释:各地的官吏如果清正廉洁,老百姓自然相安无事。 - 成语出处:古谚语: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 
- 天视民视,天听民听- 成语解释:天视、天听:古人认为天有意志和知觉,可以视听。 
 天的视听通过人民的视听来体现。指按人民的意愿和喜好办事。- 成语出处:《尚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成语解释:王子:借指有权势的人;庶民:平民百姓。 
 有权势的人犯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六十七回:众人都说哪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吧? 
- 仁民爱物- 成语解释:仁:仁爱,同情、爱护或帮助。 
 爱众人,进而爱护万物。旧指官吏仁爱贤能。-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上》:“君子之于物也,爱人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化民易俗- 成语解释: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而远者怀之。” 
- 劳民费财- 成语解释:亦作“劳民伤财”。 - 成语出处:北宋《新唐书・南诏传赞》:“唐之治不能过两汉,而地广于三代,劳民费财,祸所繇生。” 
- 国安民泰- 成语解释:安:安定;泰:平安。 
 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0回:“再拈信香一炷,愿今国安民泰,岁稔年和,三教兴隆,四方宁静。” 
- 与民偕乐- 成语解释:君王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故尧舜与民偕乐,以仁德化天下。” 
- 政荒民弊- 成语解释:荒:荒废,荒乱;弊:劳困,困疲。 
 政治荒乱,百姓困疲。-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惧,臣何敢言盛。” 
- 平民百姓- 成语解释:指普通百姓。 -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三卷:“假如桀是个平民百姓,还造得许多恶业否?” 
- 于民润国- 成语解释:润:滋益,有利。 
 对人民对国家都有好处。-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陈母教子》第二折:“蜘蛛有丝,损人利己;蚕腹有丝,于民润国。” 
- 神怒民怨- 成语解释:怨:怨恨。 
 天神愤怒,百姓痛恨。形容因作恶多端,引起极大愤怒。-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8回:“师旷退,谓羊舌肸曰:‘神怒民怨,君不久矣!’” 
- 纳民轨物- 成语解释:纳:容纳;民:老百姓;轨:法度;物:器物。 
 指将百姓纳入遵守法度、惜用器物的正道。-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五年》:群将纳民于轨物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