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在中间的成语(共262个)
为民除害
成语解释:替老百姓铲除祸害。为:替;给。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秦宓传》:“禹疏江决河,东注于海,为民除害,生民已来功莫先者。”
国泰民安
成语解释:泰:太平。
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成语出处:宋・吴自牧《梦梁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安民告示
成语解释:安:安定;告示:布告。
①原指官府在新官上任或社会变乱后;为安定民心所发布的文告。②现借指把要办的事或问题预先通知下来;让大家有所准备。成语出处: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25回:“李秀成全不费力,已拔了南康城……先出安民告示,次第收复汝宁、饶州各郡县。”
与民同乐
成语解释:原指君王施行仁政,与百姓休戚与共,同享欢乐。后泛指领导与群众一起游乐,共享幸福。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今王四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爱民如子
成语解释: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
民膏民脂
成语解释:膏、脂:油脂。
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成语出处:宋・张唐英《蜀壽杌》下卷:“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
为民请命
成语解释:请命:请示保全生命。
泛指有相当地位的人代表百姓向当权者陈述困难,提出要求。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因民之欲,西向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成语解释: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
成语出处:《野叟曝言》第六七回:“众人都道说那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吗。”
物阜民安
成语解释:阜:丰富。
物产丰富,人民安乐。成语出处:《后汉书・刘陶传》:“夫欲民殷财阜,要在止役禁夺。”
全民皆兵
成语解释:谓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成语出处:王朔《痴人》:“我知道这种勾当已发展到五花八门、全民皆兵的程度。”
万民涂炭
成语解释:涂:泥淖;炭:炭火。
万民如同陷入泥淖坠入火海一般。形容广大百姓陷入极端困苦的境地。成语出处:《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成语解释:防:阻止;甚:超过。
阻止人民进行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指不让人民说话,必有大害。成语出处:《国语・周语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成语解释:防:阻止;甚:超过。
想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水还难。指不让人民说话,是不明智的。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成语解释:本:事物的根源或根基;天:指生存的首要条件。
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食物为头等大事。成语出处: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夫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不足食胡以养民?”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成语解释:日:太阳。
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成语出处:《元史・太祖本纪》:“吾闻东方有称帝者,天无二日,民岂有二主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