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在中间的成语(共208个)

  • 残锦

    wén tōng cán jǐn

    成语解释: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典出《南史·江淹传》。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传说他晚年梦见晋张协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
    ”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大怒说:“那得割截都尽。
    ”江淹的文才从此大不如前。

    成语出处:典出《南史・江淹传》。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传说他晚年梦见晋张协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大怒说:“那得割截都尽。”江淹的文才从此大不如前。

  • 一鼻孔

    yī bí kǒng tōng qì

    成语解释:同一个鼻孔出气。比喻立场、观点、主张完全一致。

    成语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二十三回:你六娘当时和他一个鼻子眼儿里出气,什么事儿来家不告诉我。

  • 三杯大道

    sān bēi tōng dà dào

    成语解释:三杯:指饮了三杯酒;大道:宽广的道路。
    三杯酒下肚,可达理想境界。形容旧时文人因政治上不得意,靠饮酒来安慰自己,自我陶醉。

    成语出处:唐・李白《月下独酌》: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 亘古

    gèn gǔ tōng jīn

    成语解释:亘:横贯;通:贯通。
    指从古到今。

    成语出处:南朝・宋・鲍照《河清颂》:“亘古通今,明鲜晦多。”

  • 黄中

    huáng zhōng tōng lǐ

    成语解释:理:玉石的纹路,引申为物的纹理或事的条理。
    以黄色居中而兼有四方之色。指通晓事物的道理。

    成语出处:《周易・坤》: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 五达

    sì tōng wǔ dá

    成语解释: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地。”

  • 四辟

    liù tōng sì pì

    成语解释: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

    成语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 知书

    zhī shū tōng lǐ

    成语解释:有才学,懂礼仪。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6回:“看了柴进、燕青出言不俗,知书通礼,先自有八分欢喜。”

  • 一窍

    bù tōng yī qiào

    成语解释:窍:洞,指心窍。
    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 达士

    dá shì tōng rén

    成语解释: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
    指心胸豁达,学识渊博的人。

    成语出处:宋・陆游《雍煕请机老疏》:“伏望尊官长者,达士通人,共燃续慧命灯,不惜判虚空笔,起难遭想,结果胜缘。”

  • 曲畅

    páng tōng qǔ chàng

    成语解释:亦作“旁通曲鬯”。普遍通达。

  • 曲鬯

    páng tōng qǔ chàng

    成语解释:见“旁通曲畅”。

  • 融会

    róng huì tōng jiā

    成语解释: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成语出处:宋・叶適《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已而遍观诸书,博求百家,融会通浃,天文、地理、象数、异书,无不该极。”

  • 硕学

    shuò xué tōng rú

    成语解释:儒:指读书人。
    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成语出处:《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 博物

    bó wù tōng dá

    成语解释:博物:能辨别许多事物;通达:明白人情事理。
    形容学识渊博,通晓事理。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列东王杨蔡陈郑传赞》:“虽非正法,巨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