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在中间的成语(共208个)
钱可通神
成语解释:比喻金钱的魔力极大。
成语出处:唐・张固《幽闲鼓吹》:“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止。”
曲径通幽
成语解释:弯曲的小路通到隐蔽幽深的地方。形容园林曲折幽深。
成语出处:唐・常建《破峙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条条大路通罗马
成语解释:比喻采用许多不同的方法办事,都可以收到同样的效果。
成语出处:艾煊《大江风雷》第五部:“小司书不等何为说完,就打断了她的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书通二酉
成语解释: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
成语出处: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一窍通,百窍通
成语解释:窍:孔。
关键的一窍通了,百窍都通。形容关键的一点明白了,所有的也随之而明白。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
非通小可
成语解释:非:不;通:同“同”;小可:寻常,一般。
指情况严重或事情重要,不能忽视。成语出处:《永乐大典戏文・诬陷孙必达>》:“这的是人命事,非通小可。”
敌国通舟
成语解释: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
成语出处: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诗:“敌国通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家身。”
不通世务
成语解释:指不了解社会上的情况。
不通文墨
成语解释: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
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
高步通衢
成语解释:见“高步云衢”。
成语出处:《石季龙载记上》:“朕闻良臣如猛兽,高步通衢而豺狼避路,信矣哉!”
粗通文墨
成语解释:粗:略微;通:通晓。
文墨:指写文章。
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六卷:“有一少年,姓王名臣,长安人氏,略知书史,粗通文墨。”
不通时宜
成语解释:不明白当时的形势潮流。
成语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方头》:“今人言不通时宜而无顾忌者曰方头。”
博通经籍
成语解释:博:广博:籍:书籍。
广博而又精通经典文献。形容人学识渊博。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融传》:“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达权通变
成语解释:通、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
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成语出处:《后汉书・贾逵传》:“《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
乌鹊通巢
成语解释:乌:乌鸦;鹊:喜鹊;通:通“同”,共同。
乌鸦与喜鹊同巢。比喻异类和睦相处。成语出处:唐・魏征《隋书・郭隽传》:“家门雍睦,七叶共居,犬豕同乳,乌鹊通巢,时人以为义感之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