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通一窍
- 生僻成语热度
- 拼音
- bù tōng yī qiào
- 注音
- ㄅㄨˋ ㄊㄨㄥ ㄧ ㄑㄧㄠˋ
- 情感
- 繁体
- 不通一竅
更新:2025-10-30 22:06
《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犹“一窍不通”。见“一窍不通”条。
此处所列为“一窍不通”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商朝末年,纣王沉溺酒色,设酒池肉林,不理朝政,杀害许多直言进谏的忠臣,导致国势危在旦夕。纣王的叔父比干,是当时的贤人,他看到纣王如此荒淫无道,十分痛心,便劝谏他力图振作,远离酒色,造福天下百姓。纣王不听,反而以贤人的心七窍皆通的传说为借口,要借比干之心来看看,便将比干处以挖心酷刑。孔子针对这段历史,很感叹地说:“纣王的心智如果有一窍可通,比干就不会死了。”由此说明,为政者如果心智昏昧不明,便是国家灭亡的主要原因。后来“一窍不通”这句成语,就从《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中所载的孔子的这段话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对某事完全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