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在中间的成语(共528个)

  • jiù shì lùn shì

    成语解释:就:按照。
    指按照事情本身来评论是非得失。也指只评事情的现象;不涉及事情的本质和做事的指导思想。

    成语出处:宋・杨时《杨龟山集・荆州所闻》:“孟子与人君言,皆所以扩其善心,而革其非,不止就事论事。”

  • 无所

    wú suǒ shì shì

    成语解释:无:没有;事事:从事某种事情。
    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成语出处:明・归有光《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然每晨入部升堂,祗揖而退,卒无所事事。”

  • 不经一,不长一智

    bù jīng yī shì , bù zhǎng yī zhì

    成语解释:智:智慧,见识。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0回:“俗语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着我了!”

  • 不足,败有余

    chéng shì bù zú , bài shì yǒu yú

    成语解释:指办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

    成语出处: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三三:“梅厂长这个人的能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 工欲善其,必先利其器

    gōng yù shàn qí shì , bì xiān lì qí qì

    成语解释: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不忘,后之师

    qián shì bù wàng , hòu shì zhī shī

    成语解释:师:借鉴。
    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 不登三宝殿

    wú shì bù dēng sān bǎo diàn

    成语解释:比喻没事不上门。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白娘子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去做什么?’”

  • 生非

    wú shì shēng fēi

    成语解释:非:是非。
    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8回:“有不安本分的强盗,有无事生非的强盗。”

  • 如神

    liào shì rú shén

    成语解释:料事:揣度事情的发展和结局。
    如神:形容极其奇妙灵验或预料事情非常准确。
    预料事情就如同神一样。形容对事情的预料和事情发生的完全一样。

    成语出处:宋・杨万里《提刑徽猷检正王公墓志铭》:“公器识宏深,襟度宽博,议论设施加人数等,料事如神,物无遁情。”

  • hé shì lǎo

    成语解释:调解人。指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人。

    成语出处: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12回回目:“背冤家拜烦和事老,装鬼戏催转踏谣娘。”

  • 不糊涂

    dà shì bù hú tú

    成语解释: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成语出处:元《宋史・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 行千里

    è shì xíng qiān lǐ

    成语解释: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含有劝告的意思)。

    成语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士君子得不戒之乎?”

  • 有志者竟成

    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

    成语解释:者:人;竟:终于;成:成功。
    有志气的人;最后一定成功。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渰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 俱备,只欠东风

    wàn shì jù bèi , zhǐ qiàn dōng fēng

    成语解释: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嘴上无毛,办不牢

    zuǐ shàng wú máo , bàn shì bù láo

    成语解释:指年轻人办事不老练与牢靠。

    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5回:“俗语说道,‘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像你诸位一定是靠得住,不会冤枉人的了?”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