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的成语(共230个)
津津乐道
成语解释:津津:兴趣浓厚。
乐道:乐于谈论。
形容很有味地谈论感兴趣的事。成语出处:清・钱学纶《语新》下卷:“风流贤宰,疾恶怜才,俱假文字为劝惩,邑人士咸津津乐道之。”
闷闷不乐
成语解释:闷闷:心情不愉快。
形容心情烦闷抑郁。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意欲弃布他往,却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终日闷闷不乐。”
怏怏不乐
成语解释:怏怏:形容不满意的神情。
心中郁闷,很不快活。成语出处:《杨家将演义》第40回:“六郎谢恩而退,归至府中,思忆孟良、焦赞,怏怏不乐。”
安贫乐道
成语解释: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
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安居乐业
成语解释: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
安定地生活;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形容社会治理得好;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于正常。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货殖传序》:“各安其居而乐其业,甘其食而美其服。”
不亦乐乎
成语解释:亦:也;乎:文言文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或“呢”。
不也是快乐的吗?后用以形容事态发展到过甚的地步。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乐以忘忧
成语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礼乐崩坏
成语解释:礼: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乐:教化的规范;崩:败坏。
形容社会纲纪紊乱,动荡不安。成语出处:宋・陆游《书郭崇韬传后》:“庄宗虽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乱,礼乐崩坏之际,然顾典礼人情,亦难其事。”
其乐无涯
成语解释:其中的乐趣没有穷尽。指进行某一工作,感到乐在其中。
成语出处:《抱扑子・畅玄》:故玄之所在,其乐不穷。
安乐窝
成语解释:泛指安静舒适的住处。
成语出处:宋・邵雍《无名公传》:“所寝之室谓之安乐窝,不求过美,惟求冬暖夏凉。”
何乐而不为
成语解释:有什么不乐于去做的呢?表示愿意去做。
成语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六回:“此地河道,为患已久,居民被害已深,闻贵人修治河道,虽士商人等,亦必乐于从事;况又发给工钱饭食,那些小民,何乐不为?”
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
成语解释:先为事业而忧虑,后来就为事业的成功而安乐;事业未成先骄傲,后来就会为事业而忧虑。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谈丛》:“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
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
成语解释: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纣:商纣。
指碰到好人以礼相待,遇到坏人以武相待。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48卷:“遇文王兴礼乐,遇桀纣呈干戈。”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语解释: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成语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
成语解释:先为事业而忧虑,后来就为事业的成功而安乐;事业未成先享乐,后来就会为事业而忧虑。
成语出处:汉・戴德《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先忧事者后乐事,先乐事者后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