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3. 师的成语

师的成语(共117个)

  • 益友

    liáng shī yì yǒu

    成语解释:良:好;益:有益;有帮助。
    能给人教益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成语出处: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20回:“虽然有那良师益友,苦口婆心的规劝,却总是耳边风,纵有时听得入耳,自己要想发愤为雄,都是一般虎头蛇尾。”

  • 重道

    zūn shī zhòng dào

    成语解释:尊:尊敬;重:重视;道:道理。
    尊敬师长;重视应该遵循的道理。

    成语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敬道。”

  • 百世之

    bǎi shì zhī shī

    成语解释: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 一字之

    yī zì zhī shī

    成语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指改正别人诗文中的一个字或纠正一个误读、误写的字。

    成语出处:明・张岱《与周伯戬之书》:“张乖崖以萧楚才为一字之师。”

  • 自通

    wú shī zì tōng

    成语解释: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成语出处:唐・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

  • 能者为

    néng zhě wéi shī

    成语解释: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成语出处:《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 三人行,必有我

    sān rén xíng , bì yǒu wǒ shī

    成语解释: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诤友

    liáng shī zhèng yǒu

    成语解释:良:好;诤:敢于直言。
    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也指能使人获得教益和帮助的人。

  • 教无常

    jiào wú cháng shī

    成语解释:受教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成语出处:《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 学无常

    xué wú cháng shī

    成语解释: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即凡有点长处、学问的人都是老师。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一字

    yī zì shī

    成语解释: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成语出处:五代 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 宿儒

    lǎo shī sù rú

    成语解释: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
    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成语出处:宋・陆九渊《语录》:“三百篇之诗,有出于妇人女子,而后世老师宿儒,且不能注释得分明,岂其智有所不若。”

  • 半德

    jiǎn shī bàn dé

    成语解释:指只学到老师的一半水平。

    成语出处:宋・陈善《扪虱新话・右军书东坡字鲁直诗》:“若乃学退之而不至者为孙樵;学渊明而不至者为白乐天,则又所谓减师半德也耶!”

  • 严道尊

    shī yán dào zūn

    成语解释:为师之道要尊贵、庄严。

    成语出处:《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 狗头军

    gǒu tóu jūn shī

    成语解释:比喻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也比喻专门出坏主意的人。

    成语出处:《何典》第十回:“次日,又宣众鬼入朝,论功行赏;便封活死人为蓬头大将,地里鬼为狗头军师。”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