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的成语(共33个)
兵不厌诈
成语解释:诈:蒙骗。
用兵作战可以经常使用伪装;以迷惑对方。在兵法中被称作诈。比喻在作战时战胜敌人;要靠谋略。成语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尔虞我诈
成语解释:尔:你;虞:猜测。
意思是我骗你;你骗我;互相欺骗。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尔诈我虞
成语解释:尔:你;虞、诈:欺骗。
表示彼此互相欺骗。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诈哑佯聋
成语解释:假装哑巴聋子。指置身事外。
成语出处:《群音类选・官腔类・双忠记・睢阳陷守》:“身在伍伦中,怎做得诈哑佯聋,为官食禄,直须尽职输忠。”
诈败佯输
成语解释:诈、佯:假装。
假装败阵,引人上当。成语出处:元・高文秀《谇范叔》楔子:“被他诈败佯输,添兵减灶,在马陵山下,削木为号。”
军不厌诈
成语解释:厌:厌弃,排斥;诈:蒙骗。
用兵作战时当尽量使用欺诈等计谋来迷惑敌人。成语出处:春秋・楚・孙武《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诈道也。”李筌注:“军不厌诈。”
掎挈伺诈
成语解释:抓住人家过错,等待机会来陷害。
成语出处:《荀子・富国》:“有掎挈伺诈,权谋倾覆,以相颠倒,以靡敝之。”
掎挈司诈
成语解释:掎挈:指摘;司:同“伺”,侦候;诈:欺诈。
抓住人家过错,等待机会来陷害。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议兵》:“掎挈司诈,权谋倾覆,未免盗兵也。”
乘伪行诈
成语解释:指弄虚作假。
成语出处:汉・刘向《列女传・母仪》:“夫伐功施劳,鲜能布仁;乘伪行诈,莫能久长。”
诓言诈语
成语解释:诓:欺骗;诈:骗人。
欺骗人的话。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李云卿》第二折:有那等先生,自夸自会,盗听偷学,诓言诈语,骗口张舌,世俗人。
诈谋奇计
成语解释:指狡诈的谋划,出人意料的计策。
成语出处:宋・王懋《野客丛书・韩信之幸》:“有报成安君不用诈谋奇计,而广武君之说不行,信于是欣然大喜。”
诈痴佯呆
成语解释:谓假装痴呆。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一:“不如目今权依了他们处法,诈痴佯呆,住了官司,且保全了父骨,别图再报。”
敲诈勒索
成语解释:依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把柄;采取威胁手段索取钱财。
成语出处:曲波《林海雪原》:“专门纠察库仑比的淘金工人和山林工人,为非作歹,敲诈勒索,无恶不作。”
刁滑奸诈
成语解释:刁钻、油滑、奸邪、诡诈。极其阴险狡猾。
勒索敲诈
成语解释:勒索:强行索取财物。
利用别人的把柄或自己的权势,以威胁强迫手段向人索取财物。成语出处:徐朔方《牡丹亭>校注・前言》:“当时捐税重重,而且还派了许多宦官为专使到全国各地去开矿,勒索敲诈,胡作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