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成语(共101个)
称王称霸
成语解释:王:帝王;君王;霸:霸主;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
自称为君主、霸主。比喻凭借势力;飞扬跋扈;独断专行。成语出处:宋・汪元量《读史》诗:“刘项称王称霸,关张无命无功。”
擒贼先擒王
成语解释: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
成语出处: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
成语解释:人死后就不会复活。比喻到手的钱不会再退出来。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1回:“这话却似放屁!做公人的‘那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
遇文王施礼乐,遇桀纣动干戈
成语解释:文王:周文王;桀:夏桀;纣:商纣。
指碰到好人以礼相待,遇到坏人以武相待。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48卷:“遇文王兴礼乐,遇桀纣呈干戈。”
张王李赵
成语解释:①四大姓氏。②四者皆最常见的姓,连用泛指一般人。
成语出处:唐・姚思廉《梁书・儒林传・范缜》:“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
张王赵李
成语解释:泛指一些人。也指寻常之辈。
成语出处:唐・姚思廉《梁书・儒林传・范缜》:“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
王公大人
成语解释:国君重臣。后泛指高官贵人。
成语出处:战国・宋・墨翟《墨子・尚贤上》:“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
公子王孙
成语解释:指王公贵族子弟。
成语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
王八羔子
成语解释:王八:俗称乌龟或鳖。
比喻妻子不忠、偷人养汉的丈夫以及坏小子。成语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9回:“吴二浪子那个王八羔子,我们在牢里的时候,他同贾大妮子天天在一块儿。”
目无王法
成语解释: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关系朝廷体统,他如何敢拿了去,要起赎身的价银来,目无王法已极。”
擒贼擒王
成语解释:指作战要先抓主要对手。比喻做事要抓住要害。
成语出处:唐・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王侯将相
成语解释:泛指封建社会中位尊、禄厚、权重、势大的贵族。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帝王将相
成语解释:皇帝、王侯、及文臣武将。指封建时代上层统治者。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且壮士不死即日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王公贵戚
成语解释:泛指皇亲国戚。
成语出处:《宣和画谱・李成》:“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而成漫不省也。”
王孙贵戚
成语解释:泛指皇亲国戚。同“王公贵戚”。
成语出处:《群音类选・好事近・游春》:“觑雕鞍骏马,会王孙贵戚,谩把金尊倒,有时节沉醉花前,把金丸坠落飞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