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诗网
  2. 成语词典
  3. 哀的成语

哀的成语(共66个)

  • 呜呼

    wū hū āi zāi

    成语解释:旧时祭文中常用的表示对死者哀悼的语句;意思是“唉!伤心啊!”后用以指死亡或完蛋。

    成语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十六年》:“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 鸟之将死,其鸣也

    niǎo zhī jiāng sǐ , qí míng yě āi
  • 喜怒

    xǐ nù āi lè

    成语解释:形容人感情上几种不同的表现。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生荣死

    shēng róng sǐ āi

    成语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成语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 顺变

    jié āi shùn biàn

    成语解释:抑制哀伤,顺应变故。用来慰唁死者家属的话。

    成语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

  • 兵必胜

    āi bīng bì shèng

    成语解释:哀兵: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
    一说“哀;悯也”。怜惜和慈爱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能奋起抗战;必获胜利。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

    成语出处:先秦・李耳《老子・德经》第69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三国・魏 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 毁骨立

    āi huǐ gǔ lì

    成语解释:哀:悲哀;毁:损坏身体。
    骨立:形容极瘦;只剩下骨头架子。
    指因丧亲极度悲哀;瘦得只剩下骨架。形容守孝期间悲痛尽礼。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

  • 喜交并

    āi xǐ jiāo bìng

    成语解释:交:交错。
    悲痛和喜悦交织。

    成语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 告怜

    qǐ āi gào lián

    成语解释:哀:怜悯;告:请求。
    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帮助。

    成语出处: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荒时暴月,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

  • 鸿遍野

    āi hóng biàn yě

    成语解释:哀鸿: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哀地叫着。
    比喻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 欲绝

    āi āi yù jué

    成语解释:悲痛得将要气绝;指异常悲痛。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3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 父母

    āi āi fù mǔ

    成语解释: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 鸿遍地

    āi hóng biàn dì

    成语解释: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成语出处:黄侃《水龙吟・秋花》词:“天涯吟望,哀鸿遍地,都成秋侣!”

  • 思如潮

    āi sī rú cháo

    成语解释:哀伤的思绪如同潮涌一般。形容极度悲痛。

    成语出处:京剧《平原作战》第五场:“哀思如潮热泪洒,平川有边仇无涯。”

  • 感顽艳

    āi gǎn wán yàn

    成语解释:哀:悲哀;感:感动;顽:愚拙;艳:慧丽。
    悲痛的情调使愚顽无知的人和聪明俊美的人同样受到感动。后转用以评述艳情作品。谓文辞既哀婉感伤;又古拙绮丽;深切感人。

    成语出处:三国・魏 繁钦《与魏文帝笺》:“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凄入肝脾,哀感顽艳。”吕延济注:“顽钝艳美者皆感之。”

© 2017-2025 古诗网 | 古诗大全 | 诗词名句 | 国学典籍

粤ICP备20220327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