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的成语(共78个)
饥鹰饿虎
成语解释:比喻凶残贪婪。
成语出处:《魏书・宗室晖传》:“侍中卢昶,亦蒙恩眄,故时人号曰:‘饿虎将军,饥鹰侍中。’”
饥火烧肠
成语解释:形容饥饿难忍。
成语出处:宋・苏轼《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饥火烧肠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饥餐渴饮
成语解释: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形容生活必需。
成语出处:《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离不得饥餐渴饮,夜住晓行,迤里来到衢州。”
饥不择食
成语解释:饿急了就顾不上选择食物。比喻急需时顾不得选择。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丹霞天然禅师》:“又一日访庞居士,至门首相见。师乃问:‘居士在否?’士曰:‘饥不择食’。”
积谷防饥
成语解释:储存粮食,防备饥荒。
成语出处:《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人家积谷本防饥,养子还徒被老时。”
己饥己溺
成语解释: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如饥如渴
成语解释:同“如饥如渴”。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二回:“宋江陪笑道:‘怎敢相戏。实慕员外威德,如饥如渴。万望不弃鄙处,为山寨之主,早晚共听严命。’”
己溺己饥
成语解释:亦作“己饥己溺”。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后因以“己溺己饥”或“己饥己溺”谓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成语出处:语出《孟子・离娄下》:“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如渴如饥
成语解释:见“如饥如渴”。
成语出处:三国・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思我良朋,如渴如饥,愿言不获,怆矣其悲。”
半饥半饱
成语解释:谓不求甚饱或吃不饱饭。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八卷:“若论起吴衙内,只算做半饥半饱,未能趁心像意。”
不饥不寒
成语解释: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
成语出处:《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凶年饥岁
成语解释:凶年:年成很坏。
指荒年。成语出处: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饥附饱扬
成语解释:附:依附,归附;扬:飞扬。
指不得志时即来依附,得志时便远走高飞。比喻人贪婪自私,没有情义。成语出处:唐・房玄龄《晋书・慕容垂载记》:“且垂犹鹰也饥则附人,饱便高扬。”
食不充饥
成语解释:犹言食不果腹。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彧《立晋熙王嗣诏》:“而诸孙纩不温体,食不充饥,付之姆你之手。”
饱汉不知饿汉饥
成语解释:饱:吃足;饥:饥饿。
比喻处境好的人,不能理解别人的苦衷。成语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5回:“误了差使,钉子是我碰!你饱人不知饿人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