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的成语(共92个)
- 李郭仙舟- 成语解释:《后汉书·郭太传》载,李膺与郭泰同舟而济,从宾望之,以为神仙,故称“李郭仙舟”。后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 - 成语出处:《后汉书・郭太传》载,李膺与郭泰同舟而济,从宾望之,以为神仙,故称“李郭仙舟”。 
- 吞舟漏网- 成语解释:见“吞舟是漏”。 - 成语出处:清・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者何也?” 
- 吞舟是漏- 成语解释: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 成语出处:《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 同舟敌国- 成语解释: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 -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 鸿毳沉舟- 成语解释:毳:鸟兽的细毛。 
 鸿雁细毛虽轻,堆积过多也能使船沉没。比喻小问题不解决,积累多了就要出大问题。- 成语出处:《新论・慎隙》:“鸿毳性轻,积之沉舟。” 
- 毁舟为杕- 成语解释:杕,通“舵”。将船改成舵。毁大物为小物,比喻随心所欲的不当行为。 - 成语出处:《淮南子・说林训》:“心所说,毁舟为杕;心所欲,毁钟为铎。” 
- 济河焚舟- 成语解释:济:渡过;焚:烧。 
 渡过河就把渡船烧了。形容断绝退路;准备决一死战。- 成语出处:左丘明《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 
- 吞舟之鱼- 成语解释:能吞舟的大鱼。常以喻人事之大者。 - 成语出处:战国・庄子《庄子・庚桑楚》:“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列子・杨朱》:“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 柏舟之节- 成语解释:指妇女丧夫后守节不嫁。同“柏舟之誓”。 - 成语出处:宋・朱熹《与陈师中书》:“朋友传说,令女弟甚贤,必能养老抚孤,以全柏舟之节。” 
- 白鱼登舟- 成语解释:为殷亡周兴之兆。同“白鱼入舟”。 - 成语出处:《汉书・终军传》:“盖六鶂退飞,逆也;白鱼登舟,顺也。”颜师古注引臣瓒曰:“谓武王伐殷而鱼入王舟,象征而必获,故曰顺也。” 
- 绝渡逢舟- 成语解释:绝:穷;渡:渡口;舟:船。 
 比喻在绝路上有了出路或办法。-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回:“天幸遇着相公,如暗室逢灯,绝渡逢舟,从此读书作文,俱可望有门径矣。” 
- 孤舟独桨- 成语解释:喻单独行动,没人帮助。 - 成语出处:京剧《红色娘子军》第四场:“怎能够光凭这一家仇恨,个人勇敢、孤舟独桨、匹马单枪?” 
- 陆无屋,水无舟- 成语解释:陆:陆地。 
 形容无处栖身。- 成语出处:《南史・张融传》:臣陆处无屋,舟居无水。 
- 网漏吞舟之鱼- 成语解释: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 
 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 小水不容大舟- 成语解释:比喻局面狭小无法使才能高的人施展才能。或才能高的人为世俗所不容。 - 成语出处:《晋书・桓谦传》:小水不容大舟,若纵才力足以济事,亦不假君为鳞翼。宜自求多福。